面对刘备的大军,陆逊是如何以少胜多的呢?
东吴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后,刘备卧薪尝胆准备两年,亲率数万精兵东征,要为关羽报仇雪恨,夺回荆州,却在夷陵之战被吴将陆逊大败。此战,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陆逊是如何完成军事史上罕见的以少胜多的壮举?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刘备不许。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吴军依旧顽强抵抗,坚守不出,双方相斥至六月。
公元222年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
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肜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此战刘备带领的将士几乎全军覆灭,几乎占据整个蜀汉军队的八成,从此蜀汉一蹶不振,加速了灭国的脚步。
夷陵之战之所以是一场著名的战役,不单单是因为这场战役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陆逊在这场战役中,凭借着他的天才军事头脑以及沉稳隐忍,果断凌厉的性格。成功拿下了这场以弱战强,以少战多的战役的胜利,至今仍为人称道。
夷陵之战中,陆逊是如何完成军事史上罕见的“以少胜多”的壮举?
在战略撤退阶段,陆逊避其锋芒,没有与气势汹汹的蜀军正面交锋,从而为接下来的相持和日后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面对强敌时,历来的军事家都不赞成正面交锋。《孙子兵法》中就写道:“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在面对强敌时,应该避开其锐气,等到他们松懈时在进行攻击。毫无疑问,蜀军便是那个强敌。不仅军队数量远超过自己,在地形上也不便于防守,再加上此时敌人士气正盛,如果正面交锋一定会迎来惨败,战略撤退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章武元年七月至章武二年二月的这五个月里,一直是蜀军的进攻阶段。先是攻下了先前吴军将领李异,刘阿防守的巫、秭归、夷陵县等城池,后又将大军驻扎在了驻夷道县猇亭内,可谓是势不可挡。看似是蜀军大获全胜,其实不然,这里面有陆逊对于大局的充分考量。在战术上,是蜀军获胜,但是在战略上,陆逊却更胜一筹。
一、巫,秭归等地位于上游峡谷地区,不利于防守,如果不撤退定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并且蜀军在这些城池驻扎也对其不利,使得刘备“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说的就是蜀军将战线拉得太长,兵力较为分散。
二、战争中,粮草是关键的一环,十万大军的粮草更是难以保障,并且如此军队离粮草地尚远,无法进行有效的补给,速战速决有优势,但是想要打持久战就不行了。而陆逊的军队荆州本身就是个大粮仓,粮草补给打持久战更是不在话下。
三、陆逊也有他自己的考量。撤退后将主要的兵力放在了虎牙荆门西塞。此地为荆门和虎牙二山对着相互对峙,是易受难攻之地,号称“楚之西塞”。让军队保存好力量,与蜀军打持久战。并且此时的蜀军仍守着多个城池,兵力极为分散。
在战略相持阶段中,陆逊审时度势,沉稳隐忍,不断用小规模局部反攻挫败蜀军士气,为接下来的反攻打下了基础
在防守了五月之久后,双方都逐渐稳定了脚步,但是陆逊凭借着用兵如神的头脑开始一步步对蜀军进行有利的反攻,而蜀军却对于此毫无招架之力。
《孙子兵法》中说的有:“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句话意思是说,用兵就像用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套路和形状,能够凭借着用兵的变化来取胜的将领便可以称得上是用兵如神。而陆逊便是做到了这点。
当时陆逊料到蜀军会水陆并进,打下夷陵,因为水路对于蜀军来说是势不可挡的,不利于吴军防守。因此,陆逊决定主动出击,趁着蜀军主力不在秭归之际,陆逊率部攻打蜀军的水军营地,最后“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这对于蜀军,特别是其水军士气无疑是个重大打击,并且在这之后蜀军的水军再也没有发挥过强大的实力,从而在水路上,蜀军先败一筹。
并且在那之后,蜀军又进驻了秭归等地,在这之前,蜀军一直势不可挡,势必会使其滋生轻敌情绪。而且蜀军以舟车劳顿数百公里,已经疲惫不堪,在水军已经败阵发挥不了作用时,陆逊又率军重创了蜀军,足见其行事之凌厉果断与深思熟虑。
在章武二年二月至五月时,正是两军相持中最为难解难分的时期。此时蜀军以站稳脚跟,陆逊找不到时机对蜀军造成重创,因此不敢贸然行事,采取小战或不战之策。但这对于蜀军来说自然是不利的,他们当然希望站稳脚跟后能与吴军决战,因此蜀军便对吴军呈咄咄逼人之势,陆逊沉不住气,但是手下的将领却沉不住气了。
这便是陆逊的另一大优点了,不单单是用兵如神,而且在人际的处理上也相当得当。在手下将领不听从军令时,先是“按剑而对”,以严厉的态度陈其利弊,但是他却并由没将这些事情上报给孙权,因此陆逊深得士兵的爱戴。
并且个人的品性上,陆逊也是相当优秀。陆逊出身书香门第,自然就是谦卑低调,在蜀军的辱骂,嘲讽之中,硬是不中圈套,并且吴军将领之中也有一些老将比如鲜于丹、孙桓等人对陆逊不服气,也在对其嘲讽。但陆逊都一笑了之,仍然按兵不动,不呈匹夫之勇。
在相持阶段,陆逊沉着冷静,不呈匹夫之勇冒险行事,又能审时度势,凌厉出击,给予敌人重创,使得为接下来的反攻打下了基础。
在战略反攻阶段,陆逊巧妙利用了火攻对其重创,又利用蜀军布阵的弱点对其进行致命打击,从而大获全胜
在相持了将近八九个月之后,双方都有点显得疲惫,而此时陆逊也想要主动出击,但是他并没有贸然行事。进入了六月份,长江流域已经是热成一片了,而来自蜀军的士兵大多都是来自于蜀地的山地地区,气候阴凉,从而大多数士兵不适应于此地的气候,因此,大多士兵都选择在林地的阴凉之处进行休息。
陆逊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正值六月,不单单气候炎热,草木也很旺盛。因此陆逊便采用了火攻的策略。史书中记载:“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事实上这个行动的确对蜀军则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在夜晚休息时,陆逊派人放火烧林,让在林中休息的蜀军措手不及,造成了重创。
另外在正面进攻上,虽然蜀军呈压敌之势,但是战线过长,一旦一路被切,那么军队之间策应便很困难。陆逊便利用了这一点,先是率水军逆流而上攻下清江,切断了北边黄权的去路,又是率陆军攻下了秭归,对马鞍山的刘备军队呈包围之势。
在此时,陆逊仍用火攻进攻蜀军,另一方面,吴军水军的包抄让刘备方寸大乱。不得已,为了突出重围,刘备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这之后,刘备逃到了白帝城,而战争的主动权也还给了东吴军队,蜀国军队无力再战。
夷陵之战不单单是军事上的优秀战例,更是历史上的重要分界点。在军事上。陆逊审时度势,用兵如神,这场战役至今仍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体现的很多思想至今仍在引用在这场战役之后,吴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使得蜀军近乎全军覆没。但是为了连同抗魏的需要,也是为了怕魏军浑水摸鱼。因此并没有继续追击下去。但是两国的军力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为以后的结盟奠定了基础。
在夷陵之战后,刘备一病不起,次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而诸葛亮深感国力的不强,因此向吴国修好,结为同盟。这场战役使得吴蜀两国开始结盟,共同抵抗魏国。三方的势力开始逐渐稳定下来,奠定了三国基础。由此,这场战役也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分界点,在之后的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三国版图几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