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为什么不帮扶苏呢?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蒙恬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对于赵高胡亥他们来说,主要的威胁就是这北部边境的扶苏,以及蒙恬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

  所以,问题就是蒙恬为何不扶持公子扶苏,反而是坐以待毙。

  说实话这事儿还真怪不得蒙恬!

  首先当时秦始皇驾崩于沙丘的消息事被封锁的,蒙恬他们不知道秦始皇的生死,更不能确定诏书的真假。

  蒙恬第一效忠的对象是秦始皇,他没有理由去反抗。况且当时并不是没有回旋余地,蒙恬并没有像扶苏那样自杀,而是“复请”(相当于上诉),所以他其实只是被拿了兵权,成立囚犯,犯不着去造反。

  要知道造反乃大罪,且不说军中会有多少人跟随,军中将领包括蒙恬自己的家眷那都在咸阳啊,他这一造反无疑是宣告他们的死刑。

  所以,不管怎样讲,蒙恬都没有造反的理由。

  问题还是出在扶苏身上!

  当时扶苏听完诏书,很是伤心,当即就要自杀。而蒙恬阻止了他,并对诏书提出了质疑,他劝扶苏再度请示一下,万一搞错了呢?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可是扶苏是个死脑筋,被老爸伤透了心,仅仅凭着一纸诏书就自杀了。

  这估计连赵高他们都没想到,这么轻松就搞定了。

  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碰到这么执拗的一个人,蒙恬也是没有办法,即使他当时想造反,那也师出无名啊!

  扶苏都死了,还是死在他的军营里,他该打什么旗号。

  于是他只能是乖乖的束手就擒,最后为赵高所害。

  所以,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扶苏,他为何要自杀。

  按照司马迁所言呢,那就是扶苏是个乖儿子。

  但我觉得这个理由实在太牵强,他完全可以听从蒙恬的建议,上诉一下的嘛,毕竟是父子。

  那么扶苏为何没有这么做呢?

  我说一个不是太成熟的观点!

  前些年出土的《赵正书》和司马迁的《史记》在有关“沙丘之变”的记录上完全相反。其认为胡亥即秦二世的继位其实是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的,并不存在李斯赵高等人合谋改诏说法。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话,那么扶苏自杀就比较有理由了。

  个人认为,秦始皇对于扶苏,根本就不是那么看重,父子间矛盾重重。

  首先父子二人政见不和,这个司马迁也说了的;其次扶苏身份有问题,他应该有着楚国血脉。

  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打的旗号中,有两个人,一个是楚将项燕、一个是公子扶苏。

  要知道陈胜吴广他们都是楚人,打项燕的旗号自然没问题;但是为何要打扶苏的呢?就算他再仁义,那也是秦国公子,于楚人有着灭国大恨啊。

  除非,扶苏有着楚人血脉,这个可能性是很大,因为楚国和秦国联姻很密切,当年秦宣太后芈月那就是楚国人。

  那么对于秦始皇来说,他不会将自己的江山交到一个与自己政见不合且还有着敌国血脉的人。万一到头来为楚国打了天下,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父子二人应该是有着较大的矛盾,所以秦始皇将扶苏派到了长城监军!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是历练他!

  但事实,我觉得这是一种疏远,其目的是让扶苏远离政治中心,以杜绝他争位的可能性,以为小儿子胡亥继位铺平道路。

  如果说,秦始皇是把扶苏当作太子来培养,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带在身边,悉心教导;或者说放到朝堂,熟悉国事,为后来的上位打基础。

  显然扶苏没有这个待遇。

  当然,在秦朝那样的军功为胜的武力国家里,我们不排除是为其积累军功威望的做法。

  但事实上,扶苏不是去领兵,而是去监军。什么叫监军?监视将领、监督军队,他被派去显然不是要和蒙恬搞合作,而是起到一个监视将领的作用。

  所以蒙恬和扶苏的关系可能不咋地,两人在最后关头也因此没能站在同一条线上,最终先后含恨而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