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是怎么成为世界第一强军的?靠的是什么?

  蒙古帝国如何逆袭练成为世界第一强军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蒙古人是全世界公认的13世纪最强军队,创建的帝国之庞大在近代以前无人超越。不过,根据考古发现蒙古人也有过一段只能用骨头箭的悲惨岁月。

  蒙古人的逆袭之路

  作为一个屌丝,可以在物质上贫穷,但不能在精神上堕落。蒙古人吃尽了早期装备不如人的痛苦后,对这块非常重视。所有被蒙古人摧毁的城市,全部的居民都将被屠杀,但是工匠却可以凭借自己的手艺幸免于难。在摧毁了花拉子模为首的中亚城市之后,蒙古人如愿以偿从屌丝变成了高富帅。

image.png

  在以往,蒙古人被人称道的只有骑射技艺。这个也难怪,传统的蒙古马只有1.3米左右,不但无法和阿拉伯马和柏布马这种世界名马相提并论,连隔壁的河曲马都能无压力地碾压它们。很多人看多了地摊文,以为蒙古马在吃苦耐劳上比其他马种强大,这是一种误解。明代针对蒙古人写得兵书《赛语》就提到蒙古马并没一些人以为的那么能吃苦,一到冬天粮草不济照样不能打。

  蒙古人知道自家的马不如传说中那么神奇,于是用了两个策略。第一,每一名蒙古骑兵都要配备3-4匹战马以增加己方机动性,这也是蒙古大军机动性的来源。第二,大量换乘中亚、西亚等地的战马,组建自己的重骑兵军团。根据西方学者推断,一路换装的蒙古人打到东欧的时候,已经有四成是重装骑兵,而不是一些人心中那只只会“曼古歹”的部队。其战术是用轻骑兵骚扰,让对方阵型出现松动,然后用重骑兵冲击一举打垮对方。

  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宋朝,也体会到了蒙古人那令人绝望的冲击力。南宋在和蒙古商议夹攻金朝的时候,使节彭大雅趁机记录下了当时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在宋人眼里,蒙古人最可怕的不是他们的骑射技能和复合弓,而是他们手中寒光闪闪的有环刀。这种刀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工匠之手,轻便犀利非常适合骑兵。蒙古人拿着有环刀冲锋的身姿给全世界都带去了深刻印象,各大文明在和其交过手之后,无一例外都选择仿制它。欧洲工匠们通过模仿有环刀,造出了“蒙古鞑靼剑”也就是最早的马刀。

  有了好马和好刀,自然要配置一身好盔甲才能成为优秀的具装骑兵。而中亚除了盛产好马和好刀之外,也是甲匠的故乡。除了传统的札甲和锁子甲外,中亚还有一种将甲片钉在布或者皮内的甲胄--明清时期通行的布面甲。

image.png

  所有的甲胄都有一个永恒的难题,如何在兼具防御力的同时,做到尽可能的轻便。除了14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板甲在形制上做到了连成一体又轻又好外,其余甲胄都无法攻克这个难题。但布面甲比起老式的札甲还是有优势的,通过将甲片钉在布上,穿上盔甲就可以像穿衣服一样简单,甲胄不复宋金时期的复杂。

  这种穿戴方便又不失防护的盔甲很快就在蒙古军队中普及,并且在元朝统治时期取代了传统扎甲。后世明军也穿着这种蒙古人从西域引进的盔甲和日军作战,可见其实用性。

  现在我们知道了,蒙古人的装备几乎全是西来货,哪怕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战马也不乏汗血之类的中亚品种。不过,这些让蒙古人在野外无往不利,却无法攻克敌人的要塞和城镇。如果说野战尚且可以凭借“耐苦战”“技艺精”等优势弥补,那么要塞攻守就是纯粹的技术比拼。

  最为中国人熟知的蒙古攻城,当属襄阳之战。作为抵挡蒙古大军的桥头堡,宋朝对襄阳城的防御下了血本。它不但是中国少有的砖石城池,防御力远比一般的夯土城墙来的强大,还完全抛弃了过去的床弩守城法,给襄阳增筑了四座砲台和十一条慢道。相信看过《指环王》或者《天国王朝》的网友们,应该了解了守城一方有投石机的话将会有何等优势。

  再加上襄阳城环水的自然环境,东亚地区的传统攻城技术确实无可奈何了。因为在曾公亮《武经总要》中记载宋代中国使用有十六种抛石机,其中七种抛石机的制度、射程等为该书所详载。它们在运用时,均用力太多,而所抛炮石之重量则甚微,只有几斤、几十斤。仅就威力较大的“七梢炮”来看,射击时拽手人数多至二百五十人,炮石的重量也不过九十斤,而射程才只有五十步而已。对于占据优势投射位置,城墙结构为砖石的宋朝守军来说,这种程度已经不在话下了。

image.png

  不过蒙古人和以往的所有敌人都不同,他有着更多的技术来源。早在元太祖时,就曾令薜塔剌海佩金虎符,为炮手,“征回回、畏吾儿以炮立功”。中统三年(1262年)李叛于济南,薜塔剌海之子又领命以炮破其城。这说明在蒙古军队全面发动对南宋的战争之前,已经有回回炮手进入中国。

  至元四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整向世祖建议,若要灭宋,必须先取宋之军事重镇襄阳、樊城二地。第二年元兵就来到了襄阳和樊城外围。第三年,两城已被元军紧紧围困,然而因二城之间为汉水(襄阳在汉水之南,樊城在汉水之北),又有浮桥相通,宋军隔江互为犄角,而且尚可互相呼应。元军久攻不下,于是下令拆毁汉水浮桥,又在汉水中筑一高台,上置弩炮,下设石囤五。

  这样以来,切断了襄阳与樊城的联系,两城被隔绝开来,宋军无法再由水路相援。然而元军连续进攻多年,均由于宋军的顽强抵抗,而未能拿下二城,蒙古人迫于无奈,乃再筑长围,企图作久困之计。这时,熟悉西域情况的元军主帅、畏吾儿人阿里海牙以回回炮威力甚大,乃建议元世祖征西域回回炮前来助战。于是忽必烈便“遣使征炮匠于波斯”。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的使臣到达波斯,请伊利汗阿八哈遣发炮匠,支援元军最后吞并南宋的军事行动。阿八哈遂派出身制炮世家,以善造炮而名扬西域的回回炮手旭烈(赫拉特)人亦思马因和木发里人阿老瓦丁前往中国。自此以后,大量的西域回回炮手开始陆续应征来华。

image.png

  在射雕英雄传里守卫襄阳的吕文焕被黑的很惨,但其实他还是抵抗了很久

  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大约在至元九年(1272年)初举家驰驿来到大都,忽必烈“给以官舍”,二人奉旨制作回回炮。首门大炮造出时,世祖命在大都午门前试射,并亲临观看,即至试毕,忽必烈大加赞赏,乃赐予二人衣物绸缎,以示奖励。当时阿里海牙久攻樊、襄二城正不得手,亦思马因乃受命以其炮术前往助战。樊城宋军这时“以栅蔽城”,仍然进行顽强抵抗。

  亦思马因至此,即以“回回炮击之,立焚其栅”,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樊城遂被元军攻破。“阿里海牙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阳”,亦思马因在襄阳城外经细致观察,乃根据地势于襄阳城外东南角装置了能发射重一百五十斤巨石的回回炮,待令射向城内。当阿里海牙下命开炮后,“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毁,入地七尺。”由于炮攻的凌厉,守城的宋军安抚使吕文焕为此而束手无策,最后自知不敌,决定献襄阳城向元军投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