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画顾名思义是什么画?没骨画起源于古时候哪个时期?

  没骨画,顾名思义,就是把骨隐没其皮肉之内。也就是说,没骨画法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点染)物象。因此,它可以不受轮廓线的约束,既能在工笔和意笔之间发挥其造型特有的自然生动,又可以根据需要做偏工偏写的自由选择。那么没骨画起源于什么时候呢?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说法之一]:在中国古时候绘画中早有此法的应用,如远古的彩陶纹样。

  [说法之二]:据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曾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相传,张僧繇所作的《观碑图》也是全部用色彩画成,故张僧繇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

image.png

  张僧繇是公元6世纪时的一位佛画[写真]高手,相传他可以用印度的阴影法作佛画。关于他曾在一乘寺用天竺(古印度)画法画“凸凹花”,《建康实录》有如下记载:“一乘寺,梁邵陵王王纶造,寺门遗画凸凹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造,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云。”

  在色彩上,他吸取了域外画家的用色技法。相传他还创造了不用勾出轮廓线,纯用色彩绘画的“没骨”画法。宋人楼观在一幅山水画题识中说:“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笔墨,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抹(没)骨法,驰誉一时,后唯杨升学之,能得其秘”。

  [说法之三]:唐代明皇時,有一位叫杨升的画家,因为受到张僧繇的影响,在画山水时,其山石不用墨线勾勒轮廓,也不用皴法分凹凸阴阳,而是直接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现。画树时一笔就画出树干,树叶也是直接用颜色画出。人们将杨升的画称为没骨山水画。

  [说法之四]:在唐代壁画中,没骨画作为一种基本的绘画手法已被大量应用,这说明没骨画法应该是产生于唐代或唐以前。比如敦煌壁画中61窟西侧北壁的《五台山图局部·大佛光寺》是五代时期作品,其中的芭蕉树就是用没骨法画出。该树不用墨线勾染,直接用颜色绘出,其形体结构关系是通过留白和色度变化来表现的。再如95窟南壁西侧的《长眉罗汉图》,其中对罗汉脚前的一株植物也应用了没骨法,以留白的方式表达形体结构关系,与另一株用白描法画出的植物形成对比。

  [说法之五]: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没骨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或更确切地说是始于徐崇嗣。“没骨图”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

image.png

  后因出示两禁宾客,蔡君谟乃命笔题云:前世所画,皆以笔墨为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赵昌辈效之也。愚谓崇嗣遇兴偶有此作,后来所画未必皆废笔墨。且考之六法,用笔为次。至如赵昌,亦非全无笔墨,但多用定本临模,笔气嬴弱,惟尚傅彩之功也。”可见徐崇嗣的画并非都是没骨画,而只是“遇兴偶有此作”,“所画未必皆废笔墨”。

  书中还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其中有芍药五本,所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画旁题“翰林待诏臣黄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

  与郭若虚同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创造新意,画花不墨巻,直叠色渍染,号没骨花。”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稍后,文学家苏辙也在《栾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画“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

  [说法之六]:没骨画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效诸黄之格”而已。宋代《洞天清禄》:“黄筌,孟蜀王画师,目阅富贵,所作多绮园花锦,真似粉[指各种颜色]堆者而不作圈线[指的是墨线]”。明代《格古要论》称:“尝有一独梭熟绢,黄筌作榴花百合,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其榴花一树百余花,百合一本四花,花色如初开,极有生意,信乎神妙也”。

  明代《清河书画舫》称:“黄筌善为没骨画,凡花果多不用墨,惟用五彩布成。其花色如初开,极有生意,信妙绝也。”黄筌也曾参与过壁画创作,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记载,黄筌曾“画四时花木,兔雉鸟雀”于八卦殿,欧阳迥还为之撰写过《壁画奇异记》。《宣和画谱》著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黄筌的贡献在于,他将古已有之的没骨画技法引入了卷轴作品创作中。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