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里的毛遂最后是什么结局?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此人前半生岌岌无名,后来为了自己的前程,决定拼一把,向平原君极力自荐,最终通过自己的能力解了平原君的难题,也因此得以受到器重。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成语的印象最多止步于此,但是毛遂的一生却并没有这么短暂,很少有人关心他今后在赵国的日子,也几乎无人知道,他这一生的结局,竟然颇为惨淡。

  战国时期,秦朝居于西部,与中原各个诸侯国来往不多,在其他国家眼里,秦人只不过是鲁莽之辈不值一提,但其实这个国家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悍的一个。

  灭掉义渠国之后,秦国便开始了向东推进的宏图大业,首先就拿离秦国最近的魏国开刀。尚武之风盛行的秦军没费多少力气,就破了魏国多处城池占领全境,甚至直逼赵国首都邯郸,邯郸若破,那么整个赵国都将覆灭,不复从前。

  赵王无法,只得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救,毕竟如果赵国被攻破了,那么秦国南下攻楚也只不过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平原君接受赵王命令后,也颇为头疼。

  毕竟楚国和赵国关系并没有之前那么融洽,加上楚王平常自视高人一等,态度傲居,因而此次出行的成功率他并不敢有非常把握。因而平原君想在自己的门客中挑选出有能力的二十人,帮助自己前往楚国向楚王恳请发兵。

image.png

  反复考察后,平原君只选了十九个人,再也挑不出来这第二十个人,这时候,毛遂鼓足勇气自告奋勇想要随同平原君前往楚国。

  但是平原君见他这几年来都没有展露自己的才能,因而有些犹豫,毛遂见状便劝他说:“我现在向君上推荐自己,是想让君上给我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果君上您前几年给了我机会,那么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只是露出一角,而是锋芒毕露了!”

  平原君见到他自信满满又颇具口舌之材,便将毛遂作为最后一名人选,一同前往楚国。楚王虽然同意面见平原君,但是对于赵国恳求出兵的想法,一直没有松口,态度模糊左右言他。

  平原君看到楚王这个态度,心凉了一半,毛遂不忍让平原君无功而返,更不想看着赵国就这样灭亡于秦国的铁骑之下,因而豁出性命,直接拔出剑走到楚王面前将楚国的利害关系一条条向他开诚布公地解释明白。

image.png

  终于,楚王在毛遂的震慑以及条理清晰的阐释下被说服了,答应派兵支援赵国,毛遂也得以在回国之后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随后还被平原君举荐到赵王面前做了官员。当时赵国虽然逃过了秦国的雄兵,但是国内的气象也令人担忧,乱就乱在赵王选定继承人这件事上。

  原本,赵王立了自己的大儿子赵佾为嗣子,这个大儿子虽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但是为人敦实仁善,且明辨是非,因而如果他继承王位,赵国虽说不能重振雄风,但也起码不至于走上下坡路。

  而二儿子赵偃虽然得到赵王的喜欢,但是为人奸诈阴险,且气量狭小。他看到没什么成就的大哥做了嗣子,心中嫉恨,因而找到了在父亲面前红极一时的毛遂,从暗处掌握了他的把柄,威胁他举荐自己做嗣子,然后使手段让赵佾的名声在父亲面前一落千丈。

  毛遂无法,只得屈服于这位二王子,最终赵佾因为毛遂的计谋而失宠于赵王,被他派往秦国做了一名质子,赵偃也最终如愿以偿最终成为了新的赵王。

  总结:赵偃上位后,不仅将廉颇和李牧等人逐渐边缘化,甚至还听信小人谗言,倚靠郭开这样的奸臣。在燕国前往赵国边境进犯之时,国内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得力干将,因而赵偃将毛遂任命为将军,派他前往带兵征讨燕国。

  但是毛遂此人擅长外交口舌之辩,根本不是带兵的材料,最终被燕军大败,回国后也被赵偃一怒之下罢了官,回老家在岌岌无名中结束了一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