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对于秦国与嬴政都有大功,为什么秦始皇要逼死他?
说到秦始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四月,22岁的嬴政前往雍城,在蕲年宫举行加冕大典。加冕大典刚结束,长信侯嫪毐用伪造的秦王御玺和太后玺调动兵力,准备进攻蕲年宫,发动叛乱。
雄才大略的嬴政派相国昌平君和昌文君率兵平叛,他们击败叛军后,将嫪毐生擒。
嫪毐交待了自己由相国吕不韦引荐,与太后赵姬生下两个儿子的丑事。嬴政勃然大怒,下令将嫪毐车裂,并且摔死其与太后所生的两子。
对于如何处置吕不韦,嬴政此时还是很矛盾的。尽管“王欲诛相国”,但是嬴政还是考虑到吕不韦的功劳大,“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最后嬴政决定网开一面,秦始皇十年十月(公元前237年),他罢免了吕不韦相国的职务,让其回到洛阳封地。
如果吕不韦能夹起尾巴,低调做人,他应该是可以善终的。可是吕不韦高调了一辈子,即使不在朝中为官,他依然保持高调。“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
嬴政知道后勃然大怒,六国的使者到洛阳请吕不韦到六国去做官,这是嬴政不能容忍的。嬴政给吕不韦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尽管信中的意思只是将吕不韦和家人迁往蜀地,吕不韦却读懂了背后的杀气,于是他饮毒酒自杀。
吕不韦帮助嬴政的父亲异人登上皇位,异人病逝后,吕不韦作为相国辅佐嬴政。秦国在吕不韦的治理下,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吕不韦对于秦国和嬴政,是有大功之人,为何不得善终?
一、秽乱后宫,给秦始皇的父亲送了两顶绿帽子
吕不韦原本是商人,他在赵国认识了在此做人质的异人。吕不韦发现投资异人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于是他通过一系列运作,成功地帮助异人登上秦国的皇位。为了获得高额回报,吕不韦甚至将小妾赵姬送给异人做老婆。
异人仅当了三年秦王就病逝,13岁的嬴政继位,吕不韦作为相国辅政。
异人病逝后,寂寞难耐的赵姬与吕不韦旧情复燃。但是随着嬴政年纪增长,吕不韦害怕自己与太后的私情败露,于是他将嫪毐引荐给赵姬。
赵姬有了嫪毐后,非常喜欢他,两人还育有两个儿子。嫪毐谋反被抓后,将所有的丑事都招供。
自尊心极强的嬴政无法容忍发生在母亲身上的丑事,他恼羞成怒的将嫪毐车裂,并且将赵姬囚禁在雍城。
吕不韦既是赵姬的情夫,又是嫪毐的引荐人。嬴政对吕不韦的愤恨是可想而知的,只是考虑到他有大功,嬴政此时才手下留情,没有杀吕不韦。
二、相权与君权的冲突
吕不韦做了12年秦国丞相,其中有九年是在嬴政时期,由于嬴政继位时年仅13岁,吕不韦成为秦国的实际掌权者。
吕不韦辅政期间,取得了以下的成就。首先是秦军继续东进。秦军向东先后攻取韩国、魏国40多座城,拓地千里,为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为秦国招揽人才。吕不韦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招揽了门客三千,包含儒、墨、道、法、兵、纵横、杂家等各方面的人才。
最后是编写《吕氏春秋》,这本书体现了吕不韦的治国思想,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农业、天文、地理,历法、乐律等方面。《吕氏春秋》凝聚了吕不韦的执政理念,也体现吕不韦对嬴政的期望,希望他能将这种执政理念传承下去。
吕不韦依仗权势,迟迟没有交出手中的权力,自然会引起雄才大略的嬴政心怀不满。
在平定嫪毐的叛乱后,吕不韦被罢官返回封地,此时他应该韬光养晦,闭门谢客,相信他至少是可以善终的。
偏偏吕不韦却不甘寂寞,结交六国来使,触犯了嬴政的底线。
三、执政理念不同
《吕氏春秋》集儒家、法家、墨家等门派学说,体现了吕不韦的执政理念,。吕不韦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和“虚君实臣,民本德治”的政治主张。
很显然,吕不韦希望限制君权,扩大相权,他提出君主应该无为而治,将政务交给大臣去处理,吕不韦旗帜鲜明地反对君主专制。
而嬴政崇尚法家,他是一位有很强的权力欲望的君主,他绝对不允许有人来分享他的权力。
执政理念不同,吕不韦成为嬴政亲政的绊脚石,这也决定了他悲惨的结局。
四、结语
吕不韦对嬴政和秦国,是有大功之人。在权力面前,所有的功劳都显得微不足道。最是无情帝王家,权力斗争失败的吕不韦,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一家人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