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昇是明朝文武双全的名将,为什么名气却没有戚继光大呢?

  你最熟悉的明末大将是谁?我们十有八九都会回答:"戚继光"。然而论文治武功,谈出将入相,戚继光在明末是排不到前列的。毕竟明末除了戚继光,还有卢象昇这样文武兼备的"实力派"。

  卢象昇(亦写作"卢象升"),字建斗,南直隶常州府宜兴(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县)人。他生得体貌俊朗,皮肤白皙,一副风流读书郎的模样。但他自幼最爱的,并非四书五经,而是兵法谋略。不过因为祖上几代只出过文官,卢象昇最后还是选了科举入仕的路,在天启二年(1622)做了进士。

  入朝为官的前几年,卢象昇老老实实地做过户部主事、员外郎和大名府知府。但崇祯二年(1629)金军大举入侵京畿,京师戒严,大名府也气氛紧张,心怀金戈铁马的卢象昇便在大名府募集万余人进京勤王。

  因为卢象昇在勤王之后也表现良好,崇祯六年(1633)他便被从知府擢升为了右参政,工作内容也从管理大名府政务变成了整饬大名府、广平府和顺德府的兵备。

  巧的是,卢象昇刚刚走马上任,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摆在了他的面前。当时畿南地区流窜着大量起义农民军,沙河、邯郸一带经常遭到这些人的劫掠。"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卢象昇亲率千余官军,在石城、青龙岗和武安等地大败农民军,斩杀十余农民军首领,解救被挟持的两万多名普通百姓。此后多年,畿南一带都不再有农民军作乱。而卢象昇,也顺理成章地被升官。

  崇祯七年(1634)春,卢象昇开始以郧阳巡抚的身份配合其他督抚追击流窜的农民军。在郧阳的一年多里,他用五百余名官军就打得汉南的起义军几乎绝迹。因而次年他先是被提拔为湖广巡抚,后又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和四川的军务,并督师东南。当时朝廷有一南一北两大镇压农民起义的力量,卢象昇就是南方那支。

  短短三年,从一个地方文官成为撑起大明军事半边天的大将,卢象昇成长之迅速,不可谓不让人惊骇。但更让人钦佩的,是他在这几年的一些"平常之举"。

  卢象昇任职的郧阳,是明代用以安置流民的一方恶土。郧阳府管辖的面积不小,但多是崇山峻岭,土地贫瘠,人才稀少,又远离其他州府治所。若是一旦发生意外,郧阳的兵将就是孤立无援。因此卢象昇都把这里称作"天狱"。

  而当卢象昇调离郧阳时,这里却不再是当初的郧阳。在卢象昇的引导下,郧阳的人才资源得到较为充分地利用。政府工作效率提升,吏治逐渐清明,当地的治理也就顺势逐渐稳定。

  在流寇问题上,卢象昇也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和稀泥。他不避郧阳的惨状实情,积极向朝廷争取对郧阳免税和提供财政支持。虽只在此地任职一年多,他却帮助修缮了郧阳境内大量城墙,重建了不少基础设施。而像卢象昇这样在有效镇压叛乱的同时还能帮助当地恢复正常秩序的,在明末无疑是凤毛麟角,连戚继光都比不过。

  不仅戚继光比不过,明末曾"闹翻天"的张献忠和李自成也曾被卢象昇"打"到偃旗息鼓。

  在总理五省之后,卢象昇和主管西北平寇的洪承畴相互协作,先斩杀了农民起义军首领摇动天,后大败第一代闯王高迎祥。此时张献忠和李自成都还是高迎祥部下。高迎祥在卢象昇手里受到毁灭性打击,农民军活动一事陷入低迷。这便足见卢象昇对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震慑。

  崇祯九年(1636)秋,因为农民军在卢象昇和洪承畴的联合打压下明显收敛,朝廷便又把卢象昇调回中央,处理宣府、大同和山西的棘手军务。也正是在这里,卢象昇与清军发生交手。

image.png

  当时的宣大山西地区,在多年内忧外患的摧折下已经破败不堪,明显无力继续抵御来势汹汹的清军。因而卢象昇到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屯田。在他看来,当时只有此举能帮助苏边关摆脱困境。同时,他还大力建设骑兵队伍。

  而因为屯田或建设骑兵都是耗时的大工程,所以卢象昇还采取了更加立竿见影的举措——改革兵制。他着重扩充了标兵队伍,并完善了侦察兵队伍,还推行了一些新的规范,使宣大山西的兵力在短时间内有了明显的提升。

  然而背靠混乱的朝堂,前方是恍如压阵黑云的清军,背后是蠢蠢欲动的起义军,卢象昇最终还是"双拳难敌四手",在崇祯十一年(1639)冬命丧清军包围圈。

image.png

  在卢象昇死讯传开后,宣大山西一带的百姓哭声震天。这哭声里,有多少是为卢象昇,有多少是为失去顶梁柱而即将倾覆的大明,无人而知。可知的是,连清乾隆皇帝都评价卢象昇——"志竭股肱"。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