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留下的五位顾命大臣,结局分别如何?
刘知远留下的五位顾命大臣,结局分别如何?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后汉是五代的第四个朝代,也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三个王朝。这虽然是个短命王朝,却成为了乱世的转折点。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是,这个转折点不在于政治清明和军队强盛,而是在于它亡国的时候捧上了一个足以改变历史周期律的人物。可以说这样一个结果既是出中原各藩镇的意料之外,也是后汉高祖刘知远没有想到的。也许这就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惯性,它终究会走上一条文人政治的道路。浅析残唐的最后一章,我们就来回顾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以及它为中国社会的改变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从后汉亡国的过程来看,我们从中看到了最为激烈的文武之争,这也是五代史上典型的因文武之争造成的政治斗争。实际上从晚唐开始,关于朝政由文臣掌控,还是武将执政,一直是朝廷中政治斗争的主旋律。唐朝灭亡以后,藩镇割据严重,节度使等各方武将势力强大,于是朝中多次出现武将执政的形态。这个情况知道北宋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才结束,中国古代王朝才因此而进入了文人政治的通道。而这种政治形态从五代到北宋的变化,就是宫这场造成后汉亡国的政治斗争开始的。
后汉高祖刘知远以驱逐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名义起兵,受到了中原各藩镇节度使的支持,最终攻下汴梁城建立了后汉。后汉建立之后,朝中很快就出现了各种文争武斗。由于在后汉建立并驱逐契丹人的战争中,代表武将势力的各方藩镇和节度使出力很大,于是受到了刘知远的高额赏赐,在朝中权势也很大。而刘知远立国之后也任用了很多文臣来管理国家,他们和武将藩镇集团便形成了天然的对立。由于晚唐上百年的时间周期内,武将藩镇集团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职业军人的将门世家,于是在政治上出现武将鄙视文臣的现象。
这种情况几乎是唐初门阀政治的翻版,只是控制朝政的从文臣的门阀世家,变成了武将的将门世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文物之争不可避免,各种刀光剑影都隐藏在朝堂之中。刘知远在世时,凭借他的威望和朝政掌控能力,文武之争并没有表面化。可刘知远去世后,这场争斗便越来越激烈。
刘知远的皇位传给了次子刘承祐,并给儿子留下了五位顾命大臣,分别是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和杨邠。而这五位顾命大臣正好是文武双方的代表,史弘肇、杨邠、郭威都是武臣,而苏逢吉和王章则是文臣。其中郭威虽然是武将,却是在文臣之中也有很高的声望,所以算是五大臣中的粘合剂。
如果这五大臣尽心竭力的辅政,那后汉还不至于两代就亡国。可惜的是,以宰相苏逢吉和中书令史弘肇之间的政治斗争引发了后汉朝廷的全盘内斗,最离谱的是皇帝刘承祐还插手其中,使得政治局面复杂化。
从内斗双方的势力对比来看,武将集团占有绝对的优势。史弘肇和杨邠都是武将集团的代表,王章虽然是文臣,却也与武将集团走得很近。这样一来五位大臣之中,三位代表了武将集团的利益,因此朝政也被武将集团掌控。枢密使郭威虽然是武将集团中的二号人物,但驱逐契丹后便被外派到邺都出任天雄军节度使,并未直接参与这场政治斗争。
文臣集团本来势力很弱,只有宰相苏逢吉一人。可是他通过与国舅李业联合,拉皇帝刘承祐下水,也具备了不弱的势力。由于刘知远的长子魏王刘承训早逝,所以后汉一直没有立太子。刘知远去世后将国家托付给五大臣,而五大臣又推举了刘承祐为继承者,所以朝政完全被五大臣控制。五大臣中出现矛盾,这是急于亲政的刘承祐乐意看到的。在国舅李业的怂恿下,刘承祐加入了文臣系统一方,共同的打击武将集团,这使得矛盾越来越激化。于是武将集团的代表史弘肇和杨邠就利用顾命大臣的权力限制皇帝的自由,于是引发各种矛盾冲突。
由于刘承祐是刘知远的继任者,汴梁城中刘知远的心腹势力便成为了文臣集团的支持者。刘承祐便利用这些支持,在苏逢吉和文臣集团的配合下,不断的从武将集团中收回皇帝的权力。而武将集团也对皇帝的行为很恼火,于是干脆和皇帝争锋相对。而刘承祐是年轻人,脾气比较火爆,一激动就容易做错事。他便联合国舅李业,宰相苏逢吉在上朝的路上埋下伏兵,直接将上朝路上的史弘肇、杨邠和王章三人给干掉了。三位顾命大臣一死,汴梁军队群龙无首,于是刘承祐顺利收回了汴梁的军权。
可是这样做却激起了天下各藩镇节度使的不满,出现了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压力。刘承祐认为带兵驻守邺都的郭威是武将集团最后的首领,也是天下藩镇节度使中名望最高的。他觉得干掉郭威,不仅可以收回邺都和北方的军权,防止郭威叛乱,还能够做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使得各方节度使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下诏令给马军指挥使郭崇,让他诛杀宣徽使王峻和枢密使郭威。同时又命令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让他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可是刘承祐的做法引起军队的不满,李弘义不但没有杀王殷,还把刘承祐的诏书交给了王殷。
王殷是郭威的老部下,自然把消息通报给了郭威。郭威被逼无奈,听从了谋士魏仁辅的建议,矫诏声称刘承祐令他诛杀各方将领。这样一来刘承祐便引起了公愤,郭威便顺势打起“清君侧”的大旗出兵攻打汴梁。刘承祐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怒,把郭威在汴梁的家属全杀了,就连襁褓之中的婴儿都没放过。
郭威出兵汴梁受到了天下藩镇节度使的支持,刘承祐招揽的救兵一个都没到场。郭威攻打汴梁时,后汉抵抗的军队只有封尹侯益、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客省使阎晋卿等本地的军队抵抗。这根本不能给郭威造成什么阻碍,因此七里坡之战郭威大破后晋军队,而刘承祐也在逃亡过程中被随从杀死。
刘承祐死后郭威攻入汴梁城,在一番操作后上位,这便是后周太祖,后汉也因此而灭亡。后汉灭亡的这场政治和军事斗争却从侧面推动了历史的演变,新上台的郭威也意识到武将政治带来的危害,开始转向文官政治的策略。而这次转向却开始打破历史周期律,中原也走向结束乱世的历程。
郭威是五代十国皇帝中比较特殊的一位,他军人出身,却推崇文官政治,而且能够很好的把控其中的轻重缓急。在五代史上想要结束军人政治的皇帝不少,大多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变革中引发兴教门之变和反正叛乱,最终在叛乱中被杀。
可郭威采取了巧妙的手段,既进行了文官政治的改革,又让高行周、符彦卿等各方藩镇心悦诚服,让国家走向平稳过渡的历程。郭威去世后,继承帝位的后周世宗柴荣也延续的这个策略,让国家在文武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于是后周实力越来越强,军队战斗力提升,为后来北宋平定中原奠定了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是最后一次军队政变,在此之后他和赵匡义兄弟俩便结束了晚唐一来百余年的乱世,让国家走向了平稳。这一切的改革都是从郭威上台开始的,而推动郭威上台的确实刘承祐的瞎折腾。本来郭威并无反叛之意,结果却全家被杀,被迫当了皇帝。这也是刘承祐瞎折腾带来的唯一好处,也是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