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是谁的后裔?其诗风与其他建安文人有何不同?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他与徐干、陈琳、应玚死于同一场瘟疫。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文创作以气骨著称,为人清峻不俗。

  《说文》中解释:“桢,刚木也”,《尔雅》注:“桢,正也。筑墙所立两木也。”

  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译注》按曰“植于两端者曰桢,植于两边者曰干”,这可能就是刘桢字公干的含义。

  古时候文人取名极为讲究,刘桢的名字,反映了家族对他的殷切寄托,有着深厚儒学底色的祖辈希望刘桢在动荡的乱世里仍能够如刚木般正直不阿、不随俗流、坚守仁义,做一个真君子。

  刘桢,可以说人如其名,在建安七子中以性情刚直闻名,无论是落拓不羁的行为,还是见诸笔端的创作,都显示了他内在的气度。

  这与他的家世门风和生平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image.png

  刘桢,姓刘,是汉代的国姓,他的祖上也真的是一门皇亲国戚。

  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文士传》记载:“桢父名梁,字曼山,一名恭。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终于野王令。”

  汉景帝刘启有个儿子叫刘馀,公元前155,立为淮阳王,七国之乱平定后,封为鲁王。

  刘馀有个儿子叫刘恬(也作刘恢),封宁阳,为节侯,其子孙一直在宁阳繁衍生息。

  所以刘梁应该是刘恬的后裔。

  王莽篡汉后,刘姓宗室这一支就逐渐衰落,与平民无异了。

  刘梁年少丧父,靠卖书维持生计,而他的祖辈姓名都已无史料可考,足见其衰败的家道世运。

  桓灵时期,刘梁奋发勤勉,渴望能效力于汉室。

  不久,他因通晓经义被举孝廉,步入仕途,出任北新城长(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

  后来刘梁又被提拔为尚书郎,最后终于野王令,但并未就任,直至病逝便再无关于他仕途的记载。

  少年时期的刘桢家境贫寒,在母亲的教育下,八九岁就能背诵《诗经》、《论语》、辞赋数万言,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太平御览》)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曾被曹操征辟,但因年龄太小而没有就任。

image.png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为了躲避战乱,刘桢大约十七八岁的时候,随母亲兄长一起逃到许昌,在驿馆中结识了曹植。

  曹植被刘桢的学识所折服,于是把他领到丞相府。

  后来,刘桢又结识了孔融、徐干等人,他们经常聚会,解文作赋,聚论学问。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刘桢被辟为丞相掾属。

  建安十六年春正月,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刘桢被选为五官将文学,随侍曹丕。

  不久,刘桢因为“平视甄氏”一事获罪,险些丧命,后被曹操发配采石场磨石头去了。

  最后,曹操放了刘桢。

  建安十九年,曹植徙封临淄,刘桢又为临淄侯文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桢染病去世。

  刘桢是一个性格刚直、卓尔不群的人。

  他坚持原则毫不退让,对待君主不卑不亢,对待朋友真诚坦率。

  他把他的真性情融入他的创作中,其诗文因内蕴的逸气不同于其他建安文人的创作而别具一格。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