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隆开创了元嘉之治,为什么北伐却都失败了呢?
宋文帝刘义隆是南朝刘宋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三十年,年号“元嘉”。即位后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使得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史称元嘉之治。军事上,继承刘裕北伐的政策,先后三次北伐北魏都遭到惨败。
元嘉之治的有为之君
宋文帝刘义隆开创“元嘉之治”,实际上是接的他老爸的班,继承了刘裕的改革措施。刘裕作为南朝第一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刘裕如果晚死几年,真有希望实现南北统一。刘裕除了是个战神级的人物,在位期间还是个改革家,他继承了桓温的“庚戌土断”,对全国的土地、人口进行大清查,会稽大族虞亮隐匿千余人,刘裕毫不犹豫就把他给杀了,因此震慑了其他士族,使清查工作得以实施;
刘裕还进行“精兵简政”,大规模地裁减机构,减少“公务员”的开支;另一方面,刘裕还减轻乃至豁免市税、杂税,减轻人民负担。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刘宋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宋文帝被权臣们扶上位后,继承并深化了父亲的改革措施,在义熙土断的基础上继续清理户籍,免除“通租宿债”,并相继实施一系列劝学、兴农、招贤措施,元嘉年间,在乱世之中形成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史称“元嘉之治”。大词人辛弃疾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诗中提到元嘉,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对于老百姓来说,刘义隆算那个乱世中的一个好皇帝,为了发展生产,他发布了《力田诏》,鼓励农业生产,农民没种子,政府先借给种子;哪级官员管理不好农业生产,就处分哪一级官吏。刘义隆还兴修水利,芍破、六门堰、马人破等水利工程就是那个时候兴建的。遇到灾年,刘义隆赈灾有力,得到百姓的拥护,他的堂叔贪污赈灾粮款,被宋文帝发现后免了职。元嘉之治期间,还出现了很多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如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被后世称为元嘉三大家。
寡恩少义的无情之君
然而,政治的无情让宋文帝猜忌之心甚重,就象三国时曹操会假装梦中杀人一样,宋文帝为了保护皇权不受侵犯,也有他寡恩少义的无情一面。本来,这个皇位不应该是他的,而是他大哥刘义符的。但刘义符当了皇帝后,吃喝玩乐,不理国政,北魏侵犯国家了也不管,至使几位辅政大臣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联合废掉了。
本来,这几位都是宋武帝打江山时的铁哥们,对刘宋王朝是忠心耿耿,所以刘裕在临终才托孤给他们。但刘义符还不如三国时的阿斗,是个败家子,所以几位大臣才联合废掉他,并最终杀了他。为了免除争夺江山的隐患,这几位干脆连二哥刘义真也先废后杀了,直接立了老三刘义隆为帝。
本来几位辅政大臣的眼光是不错的,刘义隆确实是哥三个中最出色的一位人选,但让几位辅政大臣担忧并成为现实的是,刘义隆追究他们杀兄害弟之罪,并没有因为他们拥立自己当皇帝而宽恕他们,四位大臣中,徐羡之被逼自杀而死,傅亮被捕处死,谢晦反抗失败被擒处死。剩下唯一的栋梁之材檀道济,后来也被刘义隆的四弟骗到首都,在刘义隆的默许下杀死。
刘义隆不但杀了四位拥立他的权臣,而且连他的四弟刘义康也没有放过。刘义康本来是“元嘉之治”的有功之臣,刘义隆执政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国政是有刘义康管理的,刘义隆因为身体不好,垂拱而治了。但当刘义康的权力威胁到他的皇权地位时,刘义隆对兄弟也下了杀手,他先是将刘义康贬出京城,随后捕杀了他的部将,在刘义康无招架之力时,干脆把刘义康也给杀了。刘义隆的寡恩无情使他丧失了人心,同时也失去了刘宋对抗北魏的本钱。他自己率军也不是那块料,刘宋在他手里实现了元嘉之治,同时也从他这里开始走了下坡路,成为刘宋衰落的开始,同时也开了兄弟相残的先河。
优柔寡断的悲剧之君
刘义隆虽然对大臣、兄弟比较狠,但对儿子却下不了狠手。刘义隆非常宠爱太子刘劭,但谙劭与父亲却政见不和,在北伐问题上甚至势同水火。刘义隆三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刘劭把北伐失败的责任归罪于支持北伐的大臣江湛,建议刘义隆杀江湛以谢罪天下,刘义隆不允,因此父子矛盾加深。后来刘义隆宠爱潘淑妃而疏远刘劭的亲生母亲袁妃,袁妃更为此气恨交加病死,更加深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刘劭与兄弟刘濬多有过失,因怕被父皇知道追责,竟然勾结一个巫师使用巫蛊之术试图谋害亲父,后被参与这件事的太监举报,刘义隆大怒,但由于爱子之心,并未对这哥俩深究,只是起了废立之意。但刘劭与刘濬并未因此收敛,反而隐匿巫师,图谋不轨。刘义隆更加生气,但也并没有立即捕杀这哥俩。
令刘义隆没想到的是,这哥俩没有被父亲立即捕杀,他俩因害怕被废遭祸,竟然先下手为强,弑父夺位。因为事前刘义隆宠爱儿子,所以儿子的东宫部队多达万人,在刘义隆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刘劭与刘濬发动兵变,杀死了夜里没有睡觉为废立之事商议对策的刘义隆。开创元嘉之治的刘宋明君刘义隆,竟然就这样被亲生儿子害死了,刘劭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弑父继位的皇帝。但这个皇位还没有坐稳,就被他的另一位兄弟讨伐,最终命丧刀剑。死后史书也不承认他是皇帝,而将他称为“元凶”。
坐拥元嘉之治的刘义隆雄心勃勃的要一统天下,先后三次北伐北魏。
第一次北伐。
元嘉七年(430年),宋文帝派遣到彦之、王仲德率领五万大军北伐,结果很简单地便收复了碻磝、滑台、虎牢、金墉四镇,直达潼关。其实,这是北魏的诱敌深入之计,北魏谋臣崔浩发现了宋军战线过长,兵力被分散,让魏军等到冬天河面结冰之时,发挥骑兵优势迅速反击。到颜之溃不成军,四镇又相继丢失,不得已宋文帝派名将檀道济北上救援,虽然一路战果丰硕,却因粮草供应出现问题,不得不采用“唱筹量沙”之计迷惑敌人而撤军。此次北伐,不仅四镇得而复失,还丢失了大片城池,损失极为惨重。
第二次北伐。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不甘心失败的刘义隆经过二十年的筹备,以江夏王刘义恭总领,统领萧斌、王玄谟、柳元景等人出东、中、西三路大军再次出兵北伐。进军初期,宋军与较为顺利,先后攻占了乐安、碻磝等地。西路军甚至一度攻占了潼关,并且引发了关中百姓的积极响应,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最精锐的东路军在王玄谟的率领下对滑台久攻不下,结果太武帝亲临指挥,东路军大败。西路和中路军受王玄谟是牵连,导致全盘崩溃。魏军在太武帝拓跋焘的带领下一路南下,一度打到与长江北岸,与刘宋隔江而对。不过,由于魏军长途奔袭已经是强弩之末,便主动撤兵,回去的时候还在淮南淮北等地烧杀抢掠,破坏严重。
第三次北伐。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刘义隆听说北魏发生内乱,太武帝拓跋焘被杀,觉得天赐良机,便派遣萧思话、王玄谟、张永、鲁爽、鲁秀兄弟等将领进行第三次北伐。结果张永、崔训的先头部队久攻碻磝不下,还被魏军通过挖地道的方式火攻偷袭,遭到大败。萧思话、鲁爽等其他各路大军也因粮草不济、魏军反应迅速等原因进展不利,加上第二年宋文帝刘义隆死于内乱,第三次北伐还未全面铺开便宣告结束。
可以看出,刘义隆的三次北伐均遭到惨败,不仅没能收复失地,统一天下。反而损兵折将,江北之地也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最终在宋文帝死后逐步被北魏占领。南宋词人辛弃疾就评价刘义隆的北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留下千古笑柄。
那为什么能够开创出元嘉盛世的刘义隆,北伐会一无是处呢?
第一,国力不足。
元嘉之治虽然成效显著,但只局限于南方,无法与历史上那些大一统朝代的治世相提并论,仅仅只是比战乱年代情况好点,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北伐军资不足,居然出现了向民间富商借款的奇葩现象;军队以步兵、水兵为主且缺乏训练,战斗力根本无法与北魏强大的骑兵相提并论;最根本的是,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是中原地区,广大的南方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虽然中原地区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受战乱破坏严重,但其生产力仍然远大于南方,这种情况一直到了两宋时期才得到扭转。
第二,双方将领的指挥能力存在较大差距。
就拿双方的皇帝来说吧,宋文帝文治是一把好手,但军事才能实在是薄弱。由《宋书》记载:“授将遣帅,乖分阃之命,才谢光武,而遥制兵略,至于攻日战时,莫不仰听成旨。”可知,北伐时宋文帝特别喜欢遥控指挥各个将领,大多数重大的作战指令都要听他的圣旨,可问题是他的指挥能力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直接导致了进军的迟缓和失误。
反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虽然残暴嗜杀,但其军事才能卓越,年仅15岁就亲率大军痛击北方游牧部落柔然,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更是将其军事才华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反击刘宋的前两次北伐时,指挥得当。此外,宋文帝北伐时用人也极其失当,例如第二次北伐重用了王玄谟。此人打仗实在是草包一个,却因为大力支持宋文帝的北伐策略而得到重用,结果在第二次北伐之时率领装备最精良的东路军,却军纪松弛,纵容军士任意杀戮抢掠,大失民心,而且还没有自知之明,听不进身边的优秀建议,最终引发了东路军全线溃败和整个战局的扭转。
第三,刘宋统治集团内部隐患太多,内乱不止。
虽然北魏的阶级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政治上并不稳固,但好在拓跋焘统治前期还算英明神武,能较好的稳住局面。刘宋的情况却大不一样,虽然国家整体平稳,但统治集团内部却祸乱不断,例如,宋文帝是受废黜了其兄宋少帝刘义符的顾命大臣谢晦、徐羡之、檀道济等人拥立上位的,他极度猜忌这几位功臣,尤其是战功赫赫,堪称刘宋第一名将和军事支柱的檀道济,在第一次北伐没多久就杀了檀道济及其家人,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万里长城,北魏军中听说檀道济被杀甚至大肆庆贺。
此外,刘义隆与儿子的关系处理不当也引发了宗室内斗,第三次北伐就是因自己被长子刘劭政变杀害而最终失败,其第三子刘骏又率兵讨伐刘劭,杀了刘劭后刘骏登基称帝,是为宋孝武帝。可以说,刘宋统治集团的隐患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导致了终刘宋一朝宗室内斗,相互屠杀不断,间接的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不过,刘义隆的整体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然而非常可惜,他北伐失败的影响非常深远,南朝国力巅峰时期未能完成北伐,使得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继续维持下去,延长了130多年才迎来隋朝的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