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被灭之后各国都有何举动?为什么只有韩国在策划复国?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六国被灭之后各国都有何举动?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231年,秦国在经历了六代变法之后,已经成为了战国时代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之下,它开始发动灭国之战。首当其冲的是与秦国有着广阔的相邻地域的韩国,秦国以水工郑国疲秦事件为由攻打韩国,最终已经支离破碎的韩国并不能够抵抗秦国的进攻,于是韩王安向秦国俯首称臣,韩国由此灭亡。
攻下韩国之时是,秦国灭国之战的开始,之后的秦国更是势如破竹,在蒙恬、王翦、王贲这三位军事奇才的带领之下南征北战,最终消灭了山东六国,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性质的王朝。但在秦国发动灭国之战之后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灭亡的六大诸侯国当中,只有韩国曾经策划过复辟的计划,也只有韩国将这样的计划付诸实施过。
那么为什么只有韩国做过这样的事情?难道其他的国家真的对于自己的国土已经没有任何的留恋了吗?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下为什么只有韩国想要恢复自己的统治?
韩国由一个忠勇正直国家变成一个崇尚阴谋权术国家
第一个原因要从韩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政治制度说起。韩国的发展是比较具有戏剧性的,它曾经是一个忠勇正直的国家,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赵氏孤儿事件,就是韩国一手策划的,而在《史记》当中,司马迁也将“计全赵孤”这件事称之为是韩国一直以来的阴德,也就是说,因为这样的一件事,韩国的形象还是非常正面的。
但随着历史的推移,韩国在形象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从韩昭侯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就从一个忠勇正直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崇尚阴谋权术的国家。自此之后,在韩国的历史上发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上述提到过的水工郑国疲秦事件,又或者是韩非游说秦国等等,这种阴谋权术的盛行让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都不能够幸免于难。
由此可见,韩国已经在这条道路上无法自拔了,而我们上述所说的谋划复辟的事件,就是这种崇尚阴谋权术的一种具体的体现。
张良策划复辟的三层计划
当时策划复辟的人是张良,他将这个计划的目的分为了三层,
第一:希望能够占领韩国原来的都城,同时迎回韩王安,再次复兴韩国的统治。
第二:在上述一层的基础之上退一步,迎回韩王安之后寻找一个僻静安全的地方就地立国,再次传承韩国的统治。
第三:则是最坏的打算,就是随便拥立一位韩国曾经的贵族上位,同时建立新的韩国。这是张良的三个打算,同时他还联系了当时的魏国和楚国,希望魏国和楚国能够给予他们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支持,但是同时他又在明面上极力地撇清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如此一来,就能够把他的计划转移到地下进行实施,成功的提高了计划的成功率。
秦国将领王贲从根源上切断韩国旧部
但让张良没有想到的是,秦王嬴政派出的将军王贲也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当时的他并没有选择出兵围剿韩国反抗的人员,因为王贲非常清楚这些选择参加复辟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属于当时的游侠。
也就说这些人并没有固定的落脚地方,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固定的身份,因此,在正规的军队面前他们的流窜实力是非常强的,一旦战争打响就很容易逃窜到各个地方,在秦国军队撤回之后他们又极其容易再次聚集。
因此,直接派兵围剿叛乱人员的方式是治标不治本的,想要解决韩国的叛乱最根本上要切断他的支持,也就是阻断其他国家与韩国旧部的往来,不再让其他诸侯国给予他粮草和人员上的支撑,如此一来,韩国的旧部就会成为坐吃山空的一支空头部队,到那个时候再去围剿则会事半功倍。
所以王贲首先选择了轻兵奇袭楚国,让楚国王室明白与秦国作对的后果,同时让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建设自己国家上去,这样的威慑作用让楚国不再有帮助韩国的心思,而韩国旧部也就失去了楚国在人员上的支持,一时之间部队人数减少了大半。
同时又在军事上向魏国施加压力,迫使魏国切断了对韩国经济上的支持,之后,张良所带领的韩国旧部的局面就非常的严峻了。这时王贲带领部队北上,一举消灭了作乱的韩国旧部。
我们从上述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看到,其实他们这样的策划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想要去组织一部分势力与秦国对抗,或者说并不是从根本上就想建立一个新的韩国,而是希望通过复辟的这个由头来拉拢其它的国家对抗秦国,通俗点讲,就是在秦国东进的道路上使绊子,这其实是一种嫉妒性的抱负,并不是真正的想要恢复韩国的统治。
所以我们从张良那三点目标上,以及后来王贲的应对政策上就可以看到,张良的整个计划都充满着对于阴谋权术的运用,自以为计划非常完美,但是却没有想到这个计划实施起来的困难程度,以及所有会发生的意外情况。
因此,一旦对手没有按照他的思路进行思考,整个计划极其容易全盘结束。所以韩国之所以会策划这样的一个可笑的复辟计划,首先是因为他崇尚阴谋权术的原因。
韩国韩安王还在,只是向秦国俯首称臣而已,并没有彻底灭亡
其次是韩国并没有彻底的灭亡,我们从张良的计划当中可以看到韩王安还是安全的存在的,他只是向秦国俯首称臣而已,也就是在名义上韩国是灭亡了,它的宗庙社稷也不复存在了,可是实际上这个国家的旧部还存在,这个国家的国王也没有死亡,所以韩国其实有着复辟的基础。
它不像燕国和赵国那样,在灭亡之前还进行了拼死抵抗,当时的燕国太子丹和赵国的赵王嘉可以说是以秦国进行了一场鱼死网破的斗争,那一场战争极其惨烈,同时也将燕国和赵国最后的一点实力消耗殆尽,所以自此之后这两个国家并不存在着复辟的可能,它们没有实力支撑。
同时燕国、赵国也缺少了一个核心的领导,君主的死亡意味着所有后路的切断,所以说韩国相比于这些国家拥有很多的先天优势,它没有与秦国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是俯首称臣,导致它的基础实力还存在,韩王安的投降让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作为一个国家核心的国君还存在。
韩国还有一代谋臣张良作为计划的策划者,所以韩国在客观条件上是非常充分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客观条件的影响,才让韩国策划了一场并不成功的复辟计划。
韩国被灭亡后,背后又强大的大国力量支撑
第三点就是韩国作为第一个被秦国消灭的国家有着很多的后援力量,我们上述也提到过魏国和楚国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地给韩国提供支持,但却在暗地里提供粮草和人员的支撑,有这两个老牌诸侯大国的支持,韩国的旧部做起一些事情来自然是如鱼得水的。
而那个时候赵国燕国也在积极准备着与秦国的战斗,北方的匈奴也对秦国虎视眈眈,同时,为了防止匈奴南下,秦国不得不派蒙恬带领重兵坚守在当时的九原,让本就不够用的秦国部队更加的捉襟见肘,所以在那个历史时间段,秦国实际上要将自己一个国家的力量分成多个部分,应对不同势力所带来的威胁,因为这些势力都有可能成为韩国作乱的背后支持,他们都有策划反动计划的先决条件。
如果韩国能够拖住秦国东进的步伐,那么相应的山东其他诸侯国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反击时间。而其它的国家在灭亡之后则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在韩国灭亡之后,秦国的战略部署更加的完备,蒙恬所带领的九原战区正式成型,在中原和匈奴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屏障匈奴并没有办法南下,而赵国灭亡之后,山东六国更是失去了一个强大的军事支撑,而魏国灭亡之后,山东六国当中经济最为富庶的国家不复存在。
因此,其他国家则是失去了很多强大的支持,所以说后援力量是韩国能够策划这样一个计划的重要原因,失去了那些后援力量韩国则就如同秋后的蚂蚱一样了。
在忠臣张良的带领下,韩国复国运动受到其他国家的鼓动
第四点则是因为其他国家的一些鼓动,其实韩国灭亡之后,山东的其他诸侯国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他们明白秦国已经开始发动灭国之战,那么脚步就一定不会停止,所以他们所面对的环境是日益的严峻。
因此,如果能够有一个势力在秦国东进的道路上设置一些障碍,那么他们将会有充足的时间来面对将要发生的危险,而已经灭亡的韩国,无异于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那个时候韩国的背后还有着他们五大诸侯国的支持,韩国的韩王安也没有死亡,张良的家族在韩国五代为相,其对韩国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韩国就成为了被其他国家利用的这么一个对象。
但实际上说是利用并不是非常的恰当,因为在张良的心目当中是真的想要恢复韩国的统治,是真的想要重新建立一个属于他的韩国,他们之间的合作应该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张良用自己所组成的势力为他们争取准备战争的时间,而他们则为张良提供力所能及范围之内的一切支持。
实际上,张良的这种做法并不能够说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至少他为韩国的未来做出过努力,其实像是韩国这样的国家也仅此一个而已。
赵、魏、齐、楚等诸侯国被秦国灭亡后有怎样举动
赵国虽然后来又北上建立了代国,但是也失去了复辟赵国统治的可能性,而魏国、齐国、燕国等等的国家,自从灭亡之后就再也失去了踪迹,很多年后,这些国家也都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风沙当中再不复当年的盛况。
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曾实地考察过魏国曾经的都城大梁,我们都知道秦国攻打魏国靠的是水攻,在茫茫大水当中浸泡了几个月的大梁王城,在汉朝的时候依旧是一片废墟,看到这样的荒凉景象,再想想曾经大梁城的盛况,太史公的感慨悠然而发。
而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齐国,它位于东海之滨,是当时那个时代经济发展位居前列的诸侯大国。它的历史底蕴也极其深厚,曾经还与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经济实力也是非常的强大。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诸侯大国,在最后的岁月里竟然没有掀起半点的波澜,其他五个国家灭亡之后,齐国也波澜不惊地倒下了,它甚至都没有组织起一场像样的反击。
像是楚国,哪怕是灭亡之后再也没有可能站起来,但是亡国之前还曾大败秦军20万,为这个国家挽回了一点点的尊严,可是齐国却什么都没有做,他就这样臣服在了秦国的统治之下,齐王田建投降之后,齐国这座大山也轰然倒塌,并且慢慢的在后来的历史长河当中销声匿迹,这样的结局不可谓是不可悲的。
综述
笔者认为,实际上历史的发展自有自己的规律和定数,历史的潮流和按着既定的轨道向前迈进,我们不能说张良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历了春秋战国时代几百年的纷争,中国的历史进程已经到了一个需要统一的历史阶段,张良这种想要让战国时的重新回到分裂局面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这样的观点是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上去评判历史才能够提出来的。
而张良作为一个韩国人,作为一个家族当中世代在韩国担任丞相的贵族子弟,张良对于韩国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后来他在帮助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之后选择了隐居,一方面是他深知刘邦此人的秉性,不愿意落得一个角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而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在他的认知当中,他依旧是一个韩国人,推翻秦朝的统治一方面是为自己的祖国报仇,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真正的还天下人一个平静的生活,想让他再承认一个王朝为自己的国家,同样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才会选择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