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送了一本书和一筐鱼给朱元璋是什么意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伯温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世人皆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以此来对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明朝谋士刘伯温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他们的神机妙算感到钦佩不已。而相较于诸葛亮万人之上的权利,加之善始善终;刘伯温虽然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其高超的能力也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在他晚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之路上,大肆的屠戮功臣中,聪明的刘伯温也多次身陷险境——
刘基,字伯温,生于1311年,是今浙江温州人,其一生精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世人均将其比之诸葛亮。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当政者自顾享乐,不思民间疾苦,不顾宫墙外到处饿殍,反之加以重赋,一时间,激起了无数反抗的浪花,各地的起义军纷纷突起,看清元庭气数已尽,加之受到了同僚的排挤和打击,刘伯温毅然辞官归家,享受一番隐士的乐趣。
后来,朱元璋的势力一步步的壮大,越高层次越感觉人才不够用,经人推荐后,朱元璋“三顾茅庐”到青田请刘伯温出山相助。而朱元璋在徐达、汤和、常遇春等武将的勇猛拼杀,刘伯温、李善长等谋士的运筹帷幄中,逐一的消灭了其他义军,像张士诚部,陈友谅部,而后一举将腐朽的元庭给消灭掉,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明朝,登基称帝,史称明太祖。
大明建立后,作为朱元璋创业道路上最重要的谋士,刘伯温却只得了个“一等伯”的爵位,而俸禄更是在众伯爵之下,要知道,精通天文地理,号称“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刘伯温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的道路上,可是起到了制胜的关键作用,贡献是巨大的,但是,最终的爵位却只因刘伯温——“功高盖主”,而受到了朱元璋的忌惮。
当然,刘伯温倒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他深悉朱元璋的秉性,唯有小心翼翼的处事方可。而到了朱元璋晚年,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担忧年幼懦弱的皇太孙朱允炆无法驾驭掌控,更为了大明江山能永远姓“朱”,朱元璋不得不对一些昔日的功臣,淮西勋贵进行清洗,他发动了“蓝玉案”和“胡惟庸案”,两者所牵连人数多达10万之众,惨烈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而其中,聪明绝顶的刘伯温同样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在一次朱元璋准备对刘伯温下手的时候,恰巧被马皇后所获悉,她顿时着急万分,毕竟多年来,一路扶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说刘伯温一介文臣,应该掀不起什么浪才是,留着他也会对大明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才是。于是乎,贤明的马皇后连忙派人连夜送了一盒“水果”给刘伯温。
刘伯温收到马皇后的盒子后,打开一看,发现里面不过是2个冬枣、1个雪梨,再无其他物品,火急火燎的派人送来,就如此简单?刘伯温不禁陷入了深思,突然,一个机灵令他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马皇后可不是简单的给他送水果,而是在提醒他要“早早离”。当即,刘伯温连夜书写了辞官奏折,以身体有恙为由,告老还乡,算是脱离了险地,躲开了朱元璋的屠刀。
但是,自古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刘伯温侥幸逃过一劫,却逃脱不了朱元璋的手掌心。当时的朝中重臣胡惟庸与刘伯温素来不和,两人积怨已深,因此,这胡惟庸一方面自己想除掉刘伯温,一方面擅自揣测朱元璋的圣意,便故意奏请朱元璋,将刘伯温召回京城来,而这建议倒也符合朱元璋的心思,于是,一道圣旨下,刘伯温不得不重新回到京城。
回到京城后,刘伯温与胡惟庸的间隙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多,两者互相争斗,互相倾轧,而朱元璋则坐山观虎斗,不露山,不显水,可谓是尽显帝王之术。1375年,刘伯温病重,朱元璋派了胡惟庸前去探望,同时也御赐灵药给他。但是,这药吃下去后,刘伯温不仅没有出现康复的景象,反而越发的严重,最终在不久后病逝。
据相传,刘伯温在临终前,将一本书和一筐装有缸的鱼交给儿子刘琏,嘱咐他务必将这两样交给朱元璋,话音一落,便撒手而去。很快,刘伯温临终前的这两样“遗物”便呈到了朱元璋的眼前,可他却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看不出刘伯温到底意欲何为?始终参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直到18年后,当69岁的朱元璋在后继之君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甚至感到烦恼,一人在御书房中闷闷不乐,而当他无意间再次看到刘伯温献给自己的“书”和“鱼”时,这时的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之意是想告诉朱元璋,要善待百姓,不可嗜杀,否则即使赢了天下,也会输掉民心。
而至于那筐鱼,里面的鱼儿众多,可空间狭小,会造成抢空间而部分鱼儿死掉的局面,这言外之意,则是在告诫朱元璋,自古为了皇位,不乏兄弟相残,父子反目,因此,如果立太子,必然要将其他的皇子都调离京城,如此,才能避免骨肉相残。想到此,朱元璋叹了叹口气,不由得对刘伯温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