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真的想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吗?他托孤时是否真心?
说到刘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公元223年,刘备在与东吴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并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他的儿子刘善托付给了诸葛亮。
在这段著名的历史托孤的故事当中,刘备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后世针对这句话的意思,也产生了很多的分析。那么为什么刘备要说这句话呢?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含义?
刘备是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关于“君可自取”这句话,人们最直观的理解就是认为,刘备让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自立为王。像在《三国志》的白话解读中,也是把君可自取,翻译为您可以取代他。
虽然《三国演义》是具有文学色彩的故事,但是在对刘备托孤这一段的描述上,也会讲为,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中用,可以自己取代他。
按照这样解释,很多人对于刘备的行为给予了极大的赞扬。认为虽然在古时候,刘备的思想却非常的前卫,对于君臣关系没有一种既定的想法。
就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更是对刘备的做法,给予了大大的赞扬。他认为,刘备放心地托孤诸葛亮,甚至对他说,可以自己取代刘禅,是对诸葛亮的极大信任和放心。他认为这时的刘备,心中没有其他的心思。在陈寿的眼中,刘备和诸葛亮是一对非常难得且相互信任依赖的君臣,这种君臣关系也是古往今来少有的。
不过,也不是人人都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持有积极的看法。特别是一些主张“为君之道”的人认为,刘备之所以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是在试探诸葛亮。
这一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康熙。康熙作为一个执掌朝堂、及其富有经验的统治者,他在看东汉末年的历史时认为,刘备虽然被刻画成一个仁义贤德的君主,但是在君位的继承人上,他不可能也不会轻易退让。在康熙看来,刘备之所以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实际是在试探诸葛亮。
刘备不放心诸葛亮但也熟悉他的性格,所以刘备反其道而行之,先抛出来一句“君可自取”把诸葛亮架上去,这样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君可自取,还有另一番解释
无论刘备信任诸葛亮还是不信任,上面这两种解释,其分析的前提都是把“君可自取”的取,理解为“取代”。但我们知道,古时候文言文翻译到现代汉语其实有很多的意思。
在我国现代历史学家的眼中,这个“取”字就可以有多种分析。比如,四川大学方北辰教授认为,“取”并不意味着取代,而是“选取”。
何为选取?
刘备去世前,他不只有刘禅这一个儿子。因此,选取的意思是说,如果刘禅不才,可以从刘备其他的几个儿子中再选择一位立为新君。
持有这一种观点的人大多是从刘备毕生的愿望来分析的。他们认为,在三国时期刘备所期待的就是“兴复汉室”。他被强调的刘皇叔身份,也恰恰证明在刘备的心中有恢复汉室的愿景。但如果一旦由诸葛亮获得君位,就不符合刘备所追求的目标了。
另外,刘备除了儿子刘禅外,还有个儿子叫刘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但是刘备给他取名为“封”和刘禅的“禅”字连在一起就是“封禅”。
何为封禅?就是后代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意思。如果刘备没有成为君主的意思,又怎么会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这样取名字呢?
况且在那个时代,人们不认为刘备可以做到这样“高风亮节”,把自己家族的君位可以拱手让给其他人。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刘备或许根本没有打算让诸葛亮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