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早就看出马谡不行,为什么诸葛亮仍委以重任呢?
刘备在世时,他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防止马氏兄弟制衡他手中的兵权,所以让马谡担任了文官,但是马谡却对文官没有兴趣,也并不擅长,反而经常与刘备在讨论战争史却滔滔不绝,因为这件事,刘备对马谡并不看好。大家肯定听过“马谡失街亭——言过其实”这句歇后语,这件事也是三国迷都经常谈论的,然而,马谡是否应该被杀,这件事是古往今来很多学者各执己见的问题。
如果想要了解三国也不是太难的一件事,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了解到其中的关系了,《三国》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跟这本书的内容和人物关系密切相关;里面再小的一个人物有时就能发挥大智慧,就比如今天咱们要说的马谡。我们都知道魏蜀吴三国最先灭亡的还是蜀国,刘备用一生打下的江山终究没能逃过灭亡的命运。
读者心目中的他是临危不惧的,他曾只带着几个童子和一把琴在城墙上为司马懿唱了一出《空城计》;读者心中的他是忠心耿耿的,苏轼赞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读者心目中的他也是心怀天下的,在最后得知局势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他给敌人留下的话就是“不可残害百姓”。可是,他的一生也犯过一次巨大的错误,这件事情也是蜀国走上衰败以及灭亡道路上重大的事件。
而诸葛亮和马谡却在初次见面时就很投缘,马谡受到了很好的待遇,有人说马谡阿谀奉承才赢得了诸葛亮的赏识,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马谡确实有非同寻常的才华,马谡从小便研读兵法,精通军事理论,在这一点上,就脸诸葛亮都无法匹敌,并且诸葛亮还要在这方面向马谡虚心求教,“七擒孟获”这一著名计策就出自马谡,除了这件事之外,马谡的多条计策都被诸葛亮采用,并且得到了很大的成功,马谡对军事理论的独到见解,给了诸葛亮很多灵感,也能为诸葛亮树立军中的形象,所以马谡对于诸葛亮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人才,诸葛亮也因为这些对马谡非常喜欢并且依赖。
重用马谡
这件事情就是谋士马谡的启用。马谡和他的哥哥马良一直与诸葛亮交好,算是知己。马谡的确也是熟读兵书,是一块做谋士的好料子。马良在临死之前将自己的弟弟托付给了诸葛亮,叮嘱他一定要好好教导自己的弟弟,让他成为一位真正的值得称赞的谋士。诸葛亮本来就对马谡很赏识,再加上离世好友的嘱托,他后来照顾马谡便更是尽心尽力,他一直用心教导马谡,丝毫没有保留。
要说蜀国是怎么灭亡的,其中有千千万万种因素;可能刘备临终前也知道这将有可能是蜀国的命运,所以到最后交代了很多后事给诸葛亮,但人算不如天算,逝去的刘备怎么能跟活在世上的人相较量呢?刘备虽然不是一个全能人才,但还是一个比较有谋略的人,所以生前他叮嘱诸葛亮帮他照顾他的儿子,还交代诸葛亮杀掉马谡。
刘备在临死之前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留下了几个遗言。众多读者都被刘备的虚伪寒心,于是常常忘记了这位算是杰出的帝王留给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这样的遗言。刘备虽然有时候糊涂很多,为人又虚伪,但是可以登的上帝位的他也是具有很强的识人能力。
说到这大家就有点疑惑了,为什么要杀掉马谡?虽然说马谡不是什么骁勇善战、有谋有略之才,但也算是一员大将,放在当时的蜀国那也算是半个人才;刘备对马谡的印象并不那么好,首先刘备认为马谡就是一个会耍嘴皮子的人,真正的实力没有多少。
他深刻地认识到马谡得刚愎自用与自大,所以告诫诸葛亮不可以因为感情缘故而重用马谡,或许诸葛亮也确实是受到了感情因素的影响,忽略了先帝对马谡的真正评价。后来马谡果真刚愎自用,不听从自己下属的建议,草率地丢失了重要的战略之地街亭。街亭的丢失让蜀国失去了重大的战机,让诸葛亮所有的计谋都失去了发挥的机会。而马谡的失败也让诸葛亮非常痛心,他身为臣子,不得不做出表率,当众斩杀了马谡,即使再不舍得,也必须要服从军规。他的此举不仅使蜀国面临巨大危难,他自己也是很难过的。
在刘备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时,刘备郑重的把儿子刘禅托托付给了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帮助刘婵王城光复大汉之伟业,除了这件事之外,刘备还想诸葛亮深刻的揭露了马谡的缺点,马谡仅限于纸上谈兵,不具备统兵率卒的实战能力,告诉诸葛亮“此人不可大用”,如果诸葛亮继续重用马谡,早晚会对蜀国造成无法挽回的事情
诸葛亮身边有众多久经沙场的老将,却唯独偏爱马谡。在第一次北伐之时,他不惜忤逆刘备的临终遗言,举荐马谡担任先锋。倘若马谡小心翼翼行事,可以逐步扩大蜀国地盘,巩固自身统治,同时渐渐侵占魏国国力。然而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马谡急于展现自己的理论知识,刚愎自用,草率轻敌,违背作战计划,导致了街亭的丢失,酿成大祸。本来就摇摇欲坠的蜀国更加寸步难行,蜀国灭亡的步伐也在加快。
虽然失守街亭是马谡的直接过错,但是诸葛亮的用人不当也是关键原因,诸葛亮本人应当对丢失街亭承担责任,如果不斩马谡,会降低他在军中的威望,尽管诸葛亮与马谡多年以来非同寻常的感情让他无法下手,但也只能含泪除掉马谡。诸葛亮斩马谡时,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而自责挥泪,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没有听从刘备的遗言而流下悔恨的眼泪。
其实马谡饱读兵书,但实践很少,所以没有作战经验,很多理论在作战方面并不适用,在外人看来马谡也算是军事家一个,但刘备看来不过如此,不敢让马谡带兵打仗;当然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马谡的哥哥,马谡的哥哥马良不像马谡一样,马良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所以有大权在握。诸葛亮认为马良的大权在握已经让自己感到压迫了,不能再让马谡重权在握,否则一发不可收拾,不但会危及到自己的地位,恐怕整个蜀国都要改朝换代了。
后来刘备所说还都应验了,但诸葛亮似乎并不那么认为,所以才有了后来马谡失街亭一说,刘备死后蜀国的大事小事全由诸葛亮一人操持,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抵不过众人的智慧啊!诸葛亮认为马谡精通军事信息,不如就锻炼一下他,于是将守街亭的任务派给他。
最终蜀国的结局的确应验了刘备所说的话,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刘备的高瞻远瞩,错的是诸葛亮的独断专行,没有听进去刘备遗言,实在是可悲啊
当然诸葛亮也记得刘备说的话,便又派了王平辅助马谡一起完成任务,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不能怪单独哪一个人,只能说当时蜀国的局势不是那么有利,蜀国没有太多的人才让诸葛亮去发掘,诸葛亮只能派马谡去。当然马谡也不是一无所用,但他没能完成任务,诸葛亮只能杀了他以儆效尤,可见诸葛亮当时有多无奈。一个国家是由一个智能团队支撑起来的,只有智慧没有谋略也是不可行的,所以刘备看到的事情诸葛亮或许看不到,诸葛亮能看到的刘备可能看不到,所以这样互补下来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大家怎么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