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为什么曹魏不趁势灭了蜀国呢?
《三国演义》小说之上说,在夷陵之战爆发之前,东吴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选择向曹魏称藩,并遣于禁等人,当时曹魏很多人都在为曹丕恭贺,刘晔圈谏:“今孙权惧蜀兵之势,故来请降。以臣愚见:蜀、吴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遣上将提数万之兵,渡江袭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内,吴国之亡,不出旬日。吴亡则蜀孤矣。陛下何不早图之?”曹丕曰:“孙权既以礼服朕,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纳之为是。”刘晔又曰:“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王位,则去陛下一阶耳。今陛下信其诈降,崇其位号以封殖之,是与虎添翼也。”丕曰:“不然。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朕意已决,卿勿复言。”遂册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历史之上刘晔同样这样劝说过曹丕,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但曹丕不同意,我想曹丕所想不是所谓的叫投降之人寒心,反而担心如果在蜀汉与东吴发生战争之前,曹魏攻打东吴,很有可能导致东吴与蜀汉讲和,因为这样的事情,他的父亲曹操就遇见过,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与孙权为争夺荆州的地盘,孙权派遣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于是率兵五万下公安,让关羽入益阳。在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曹操定汉中,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刘备担心曹操攻打益州,选择主动与孙权讲和,以湘水为界,分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曹丕自然担心如果自己攻打东吴时候,东吴为了避免自己与蜀汉和曹魏同时开战,会选择割让荆州实现与刘备讲和,两方再次联合在一次,共同对付自己。
至于在刘备失败之后,曹魏方面为何没有选择首先攻打蜀汉,反而选择主动攻打东吴,这其实是因此地利方面问题存在,东吴所凭借的是长江的天险,蜀汉政权的益州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北有秦岭大巴山,西南有云贵高原,东边有巫山,西边有青藏高原。如果蜀地是一座城市,这周围的山脉都是天然的城墙。外面的政权要打进来,很困难。
并且曹魏要拿下益州,首先要拿下汉中才行,这是因为汉中握在曹魏的手中,汉水谷地就可以作为伐蜀的根据地,西守阳平关,并且可以由此往西掌握陇右地区。这时候益州的局面非常被动,要面临敌人可能从金牛道、米仓道或者是陇上来犯,形势不利,出川路线也被封闭,战争的主动权就握在了曹魏势力的手中。
而汉中掌握在蜀汉的手里,蜀汉政权就与曹魏政权平分秦岭之险,塞住交通孔道进行防御。而且汉水谷地可以作为北伐的根据地,可以选择横穿秦岭,也可以选择西出阳平关、走陇西、出祁山,进攻选择也变得丰富。但是这时候对于关中势力来说,并不会很被动。
汉中在蜀汉手上,一般都是蜀汉选择主动北伐曹魏,可参考诸葛亮五次北伐与姜维十一次北伐,但在姜维失去汉中之后,很快就出现了邓艾偷渡阴平拿下成都的事情。
其二就是孙权这个三国之中出名的搅屎棍导致曹丕恼怒,孙权在关羽北伐时候选择与曹操结盟,在刘备东征时候,选择向曹魏主动称藩,但随后孙权在夷陵之战获胜之后,刘备也同意求和之后,蜀汉对事情的的威胁基本上已解除,孙权就开始继续发挥搅屎棍的性格,对于遣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上拖延再三,魏吴两国的联合逐渐出现貌合神离的状况。同年十月,孙权复叛。对于孙权的欺骗与背叛,曹丕于是打算讨伐,当刘晔劝说曹丕东吴刚取得大胜,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但曹丕这个皇帝,一方面对于孙权的反叛生气,另外一方面他这个皇帝也需要通过一场战场来转移内部矛盾,化解他篡汉为帝的影响,因此曹丕,下《伐吴诏》鼓励将士们曰:“南征进军,以围江陵,多获舟船。斩首执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表示坚决要南征孙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