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在东吴撤军且局势稳定后,也不要回成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夷陵之战后,刘备镇守白帝城,用自己的武力和谋略为蜀汉换来生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备人生中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就是夷陵之战,但是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刘备最懊悔的战役。刘备出兵东吴,志在必得。可是在遇到失去吕蒙的吴军,被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所打败。在退兵途中,刘备还被过去的子侄辈的东吴小将们追杀。在万般愤懑中,刘备说出我败给陆逊,乃是天命的话。在东吴退兵后,刘备就留在白帝城,至死也没有再回到成都。那么,刘备为何在东吴撤军,局势稳定后,也不回成都呢?
一、夷陵之战的经过和后果。
在刘备登基成为蜀汉皇帝后,就面临着一项重大的战略抉择。那就是他必须要出兵讨伐曹魏和东吴。这是因为曹魏篡汉,和刘备的蜀汉政权不共戴天。它们互相之间都视对方为贼,必将灭亡对方而后快。而孙权当时对曹魏称臣,助纣为虐。再加上他背信弃义的撕毁盟约,袭取荆州,杀害关羽,被蜀汉君臣恨之入骨。
在对两者做了衡量之后,刘备选择了攻打东吴。对于刘备来说,攻打东吴有着很多有利条件。在战略上能够摆脱遭受魏吴夹击的境地,并且先打弱敌。在战术上自己的兵力对吴军虽然稍弱,但是能够在刘备的军事指挥,战场环境等方面得到加强,有取胜的把握。再加上刘备和他的部下对荆州一带地理环境熟悉,并可能得到荆州人士的响应。所以,刘备最终选择了攻打东吴。
但是大家都知道的是,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打了个大败仗。刘备在和陆逊相持半年之后,被陆逊寻找战机,用火攻打败。刘备不但损失了数万蜀军主力,还损失自己提拔培养的黄权、冯习、张南等一大批年轻的军政人员,这使得蜀军伤了元气。幸亏赵云率领后续军队救援,才打退了东吴的追军,将战线稳定住。自此,刘备就留在白帝城。
二、刘备亲自镇守白帝城的必要性。
那么刘备为何在战局稳定后,还依然亲自镇守白帝城呢?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只有刘备亲自镇守白帝城,才能保证蜀汉东线的安全。为了蜀汉政权的安全,刘备被迫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蜀汉在出兵东吴的时候,满朝上下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打败仗。那些阻止刘备出兵的人只是从战略方面着眼,不希望蜀汉和东吴自相残杀。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认为东吴的吕蒙已死,剩下的将领没有人是刘备的对手。可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刘备居然打了败仗。东吴的统帅陆逊在这一战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能力。
不过,刘备的战败,有很大的因素是由于他的轻敌。刘备的军事能力不比陆逊差,连陆逊率领优势兵力,都不敢和刘备直接交锋。陆逊说刘备是一个枭雄,连曹操都惧怕他,并非虚言。如果刘备真正的重视陆逊,战役的结果还未可知。所以,只要刘备在白帝城,陆逊就对蜀汉无计可施。
在大败之余的蜀军,如果换了其他人镇守白帝城,能否抵挡住陆逊的攻势,就不好说了。刘备在出兵东吴前,他也为下一步采取了万全之策。刘备派魏延镇守汉中,保证蜀汉北大门的安全。让诸葛亮坐镇成都,保证后方的稳定。派赵云镇守江州,策应四方的安全。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就是赵云赶到白帝城,才打退了东吴的追击。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在阻挡东吴进攻的同时,还命令诸葛亮在成都开设军营,编练新军。刘备亲自镇守白帝城,就是为了蜀汉的安全,为蜀汉取得喘息之机。在刘备君臣的共同努力下,蜀汉的局势才得到了初步的稳定。在这个时候,刘备是无法回到成都的,这是局势的需要,并非是有的人说的因为战败没脸见人的缘故。
三、刘备镇守白帝城,就是为了实施人生中最后的一次谋略行动。
刘备是一代枭雄,他亲自镇守白帝城,并非仅仅是为了防御,他更是为了进攻。刘备在军事上遭受了失败,他就在外交上发动了攻势。这个外交攻势所采取的策略,充分体现了刘备的谋略水平,那就是以退为进,迫吴求和。
刘备对孙权是了如指掌的,他就是以谋略从孙权那里强取豪夺了荆州五郡。在赤壁之战时,东吴承担了主要的作战任务,战役结束后,孙刘联军一共占有了荆州的六个郡。可是由于刘备的运作,东吴只占有了江夏一郡,剩下的南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五郡却归刘备占有,等于孙权为刘备出了一场苦力。在谋略上不是刘备对手的孙权,最后忍无可忍,和刘备撕破脸皮,刀兵相见。
其实,单单以谋略相对抗,刘备完全可以玩弄孙权于股掌之上。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本以为东吴前有蜀汉的压力,后有曹魏的窥伺,肯定会服从自己的条件。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曹魏皇帝曹丕拒绝了刘晔夹击东吴的建议,坐观成败,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不过,虽然蜀军失败,刘备依然可以造成东吴的不利局势,来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
那就是,刘备不撤兵回成都,自己亲自率领军队镇守白帝城,和东吴继续处于战争状态。这一招就制了孙权的死命。因为孙权不是甘居人下之人,他在曹操下荆州的时候,就拒绝了曹操的和部下的劝降,在赤壁和曹操决一死战。在今天他向曹丕称臣,只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蜀汉和曹魏的夹击,免于亡国之祸。
曹丕的心里也明白孙权的意图,他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也没有减轻对孙权的压力。他先是试探性地向孙权索要贡品,孙权没有拒绝。然后曹丕进一步要求孙权送质子,这就遭到了孙权的推脱。这样一来,双方关系的裂痕越来越大,最终的破裂在所难免。
如果曹魏和东吴进入战争状态,刘备的态度就值得孙权重视了。如果刘备执意和东吴保持战争状态,那么孙权的战略形势就十分不利。为此,孙权必须要摆脱这种形势,只有向刘备求和。刘备不但在白帝城厉兵秣马,还向陆逊写信,表示要再次出兵报仇。虽然陆逊强硬的回答了刘备,可是孙权君臣都知道真的同时和刘备、曹丕作战,对东吴是不利的。
所以,在史书上记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求和”。这样,刘备就达到了他的战略目的,和东吴解除了战争状态。这也就为日后诸葛亮重新和东吴盟好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刘备镇守白帝城,并不是在这里躲避臣下的讥讽,而是为弥补夷陵之战对蜀汉政权的危害,尽最大的努力去挽救蜀汉的形势。
可惜的是,由于刘备年事已高,心情郁闷,操劳过度,再加上生活环境的恶劣,虽然刘备将蜀汉的形势初步稳定住了,可是一代英雄也病倒在了白帝城。在这个时候,刘备即便是想再回到成都也是不可能的了。最终,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结语: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惨败是蜀汉君臣始料不及的。当时蜀汉君臣只是认为和东吴作战会旷日持久,可能耽误因为曹魏篡位引发的有利形势。可是,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汉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刘备损失了大部分的兵力,退守白帝城。
刘备在白帝城驻守,就再也没有回到成都。他在最初镇守白帝城,是用自己的军事能力对抗陆逊,保证蜀汉东线的安全。同时他和东吴保持战争状态,对孙权保持着压力,逼迫孙权主动求和。这一切,刘备都做到了。可以说,刘备虽然战败,可并没有灰心丧气,他还为着蜀汉的延续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到东吴求和,蜀汉的局势初步稳定下来,刘备也积劳成疾病倒了。他再也不能回到成都,在托孤诸葛亮后病逝于白帝城。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奏响了一曲悲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