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去世之后 诸葛亮为什么不和孙权断交

  很多人都不了解蜀汉和东吴,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破曹操,曹操不得不率,残兵败将退回北方。刘备在诸葛亮的策划下,趁此有利时机,攻城掠地,夺占了刘表部将所镇守的“江南四郡”,终于获得一块可以拓展事业的基地。鉴于刘备在赤壁战后,军事实力大增的事实,孙权采取了妥协政策,与刘备结亲,“进妹固好”,并亲约刘备至京口相会,承认“刘备领荆州牧”;而刘备也承认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之后,刘备向西发展,陆续取得了益州和汉中地区,开始三国鼎立局面。

  夷陵战后恢复孙刘联盟,保证蜀国安全发展

  必须指出,孙刘联盟是在曹军威胁下产生的,目的在于“协规同力”,共同对付大军压境的危机,因此它只是孙权和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之间临时的联合,是一种应急的措施,并不是诸葛亮所设想的那种稳固的、长期的反魏联盟。当这一威胁解除之后,反魏联盟也就会失去意义。不过,赤壁之战后,因为曹军的威胁并没有完全解除,曹操在襄阳、合肥一带仍驻有重兵,在汉中方面也威胁着刘备,因此孙刘联盟仍然松散地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两国间因荆州问题爆发战争才告结束。

image.png

  荆州居于以长江中下游,为统治区域中心的孙吴集团上游,威胁着下游的安全。特别是当关羽在荆州势力膨胀时,孙权因地理位置上的关系,不得不“惮羽”,以致必须派“游兵万人,循江上下”,以为防备。同时,从扩大地盘的角度,占有荆州对孙吴集团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孙权趁关羽正北伐中原,后方空虚之机,“笺于曹公,乞以讨(关)羽自效”,命吕蒙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为了夺回荆州,刘备集团不惜倾尽国力进击孙吴。这实在是因为荆州对蜀汉太重要了——在“隆中对”中规划的“兴复汉室”须两路出兵,进击中原,而荆州之军是主力。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的策略

  夷陵之战,以刘备集团的惨败告终。蜀汉再也无力对曹魏和孙吴构成威胁;倒是终不能守盟的“北方”,(曹魏)对孙吴具有更大的威胁,于是孙吴派人向蜀求和。此时刘备已死,诸葛亮“开府治事”,决心继续奉行“结好孙权”的谋略,争取时间,挽回夷陵之战的损失。诸葛亮派尚书邓芝为中郎将出使孙吴。邓芝至吴,引起了孙权的疑虑和不安。孙权心里明白,要是和蜀汉往来亲密,必定会引起曹丕的怀疑。要在魏、蜀之间进行选择,颇使孙权伤脑筋。

image.png

  所以邓芝到来,孙权并没有马上接见他。倒是邓芝很了解孙权的心情,主动上表给孙权说:“臣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这引起了孙权的好奇心,他接见了邓芝,对邓芝说:“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邓芝答复孙权说: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邓芝这一席话,说得孙权“默然良久”。

  东吴,蜀汉再次联合

  曹丕趁夷陵战事刚一结束就兴兵南犯,逼迫他送太子孙登入朝随侍,不管他如何“卑辞上书”,请求宽限,曹丕也不答应。孙权不由得感慨地对邓芝说:“君言是也。”于是决定和曹魏断绝关系,专与蜀汉联合。孙权派了辅义中郎,将张温入蜀答礼,先后受到刘禅和丞相诸葛亮的盛情款待。不久,诸葛亮又派邓芝使吴。孙权对邓芝说:“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邓芝回答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孙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并作书给诸葛亮,称赞邓芝为和谈的杰出人才。

image.png

  从此,吴蜀之间信使往来频繁。费祎、陈震等人都多次奉,诸葛亮之命去过孙吴,“奉使称旨,频烦至吴”,都为恢复和巩固孙刘联盟,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孙权专门刻了一颗印交给坐镇江陵的辅国将军陆逊,要求他凡是孙权给蜀汉刘禅、诸葛亮的书信,有不妥之处,就要斟酌改定后,“以印封行之”,然后再送去。孙刘重新联盟,而且是在没有了荆州,这个矛盾争夺体之后的联盟,是巩固的和长期的联盟。解除了孙吴这个东边的“敌国”之后,诸葛亮可以放手地以极大的精力来安顿内部,发展生产,增强蜀汉的国力。经过几年的“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蜀汉的国力大增,为北伐中原准备好了,充足的物资力量和军事力量。

  两帝共治情况出现

  承认孙权称帝,维护孙刘联盟以利北伐值得注意的是,孙刘联盟虽然经诸葛亮,先后派邓芝、费祎等人频繁使吴,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孙权称帝于武昌,还以“并尊二帝来告”之于蜀,这在蜀汉朝内部引起了一番争论。有人认为孙权竟敢称帝,无视蜀汉的正统地位,“交之无益”,提出和孙吴“绝其盟好”的主张。正值诸葛亮北伐,占领了魏国的武都、阴平两个郡,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点小胜利之后。当他收兵回到汉中时,就接到后主派人,从成都转来孙吴群臣以“并尊二帝”的文书,并把朝廷内部的争论也向诸葛亮作了介绍,请诸葛亮作个决断。

image.png

  诸葛亮从大局考虑,提出了这样一番见解:(孙)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犄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辑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今议者咸以(孙)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

image.png

  诸葛亮的远见

  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孙)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孙)权僭之罪,未宜明也,从诸葛亮的这一番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诸葛亮在思想上也认为孙权称帝是“僭逆”行为,是对蜀汉正统地位的挑战,但他并不因此就贸然认为该与孙吴断绝关系。

  最后观点论述:

  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认为不但不能与孙权绝交,而且还应继续保持联盟,甚至加强与孙权的关系。诸葛亮特别提到汉文帝刘恒为了与匈奴和亲,“卑辞匈奴”;刘备为了与孙吴和好,割让三郡给孙权,订立湘水之盟。在他看来,这些“应权通变,弘思远益”的措施,都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相应策略,是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的,绝不是目光短浅、逞一时之忿的人所能想到的。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位极其注重实际的政治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