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去世前,为什么将蜀国的军权交给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刘备,接下来听听为什么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刘备病逝时,曾为刘禅挑选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位是诸葛亮,另一位便是李严。当时的刘备将蜀国的内政托付给了诸葛亮,将蜀国的军权托付给了李严。刘备此举看似是将蜀国的军政大权分开,以李严来争衡诸葛亮,但内中却有一层刘备无法对人言明的用意。刘备无法对人言明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
关羽死后,刘备打着为义弟报仇的旗号,执意要讨伐东吴。不顾诸葛亮等人多番劝谏的刘备,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义,都造成了一个既定事实:改变了诸葛亮为蜀国制定多年的国策——联合东吴共拒曹魏。刘备执意讨伐东吴的最终结果,便是自己抑郁而终,蜀国损失大批青壮。
争夺天下的刘备,一直打着一个口号:兴复汉室。所谓的兴复汉室便是指,恢复大汉旧有的领土。但随着大批青壮的折损,也让刘备认清了眼前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恢复大汉旧有的领土蜀国可能永远也做不到了。
但碍于面子,刘备又不能当众告诉诸葛亮:你不要北伐了,保住我儿子的基业就很好了。此时的刘备能怎么做呢?找一个既忠于刘禅不想北伐,又和诸葛亮有关系的人来执掌蜀国军权。这个人会支持诸葛亮有限度的北伐,此人便是李严。
人们只知道李严和诸葛亮不和,却不知道李严和诸葛亮是旧识。编者为何要如此说呢?咱们来看一下李严的出身,李严表字正方,出身南阳。南阳是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随之便可以说诸葛亮和李严很早就已经相识了。
翻看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计时的史料会发现一个问题,蜀国内部分成了三股势力,这三股势力是彼此依存,却又彼此对抗的。
这三股势力分别为:刘备入川前的旧部,以诸葛亮为首。荆州世家大族。曾效忠于刘表父子,后效忠于刘备父子的益州士族官员(李严)。李严曾效力于刘璋麾下,因此便可以说李严既是诸葛亮的旧部,其本身也代表着益州世家大族的利益。
赤壁之战结束后,作为蜀国对抗魏国的前沿阵地,荆州变得非常荒凉。随之荆州世家大族和刘备旧部利益达成一致,他们都想让蜀国向北方扩张地盘。因此便可以说荆州世家大族和诸葛亮所领导的刘备旧部(赵云、关羽、张飞的后人)是蜀国中主战的鹰派。
而益州忠于刘禅的刘表旧部则不同(李严),他们对北伐的兴趣并不大。因为他们的利益在益州,在蜀中。换句话而言,诸葛亮希望蜀国锐意进取,而李严却希望蜀国偏安一隅,以此保住自己和刘禅的富贵生活。刘备将蜀国军权交给李严的目的正是为了先保住蜀国基业。
讨伐东吴导致蜀国损失大批青壮,刘备希望诸葛亮能够伺机扩张蜀国领土。如果扩张领土会危及到已经留给刘禅的基业,这是刘备不愿意见到的。因此刘备菜户将蜀国军权交给了这个既能代表刘禅及益州世家大族利益,又和诸葛亮有旧的李严。
刘备希望诸葛亮能有限度的帮助蜀国扩张领土,但也不希望冒险。后来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计,支持魏延的人也是那些益州出身的官员。这些官员希望以小的代价,让蜀国完成领土扩张。他们不愿意支持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主张正面缓慢的蚕食魏国领土,这样做收效甚微还会让蜀国常年征战。益州出身的官员,保住了刘禅的基业,也就是保住了自己的利益。
可惜后来的李严,因为益州集团的利益和诸葛亮产生了分歧。公元226年,身在汉中的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当时诸葛亮准备将李严调到汉中,自己好出兵北伐。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诸葛亮还是很信任李严的,他可以将自己的后方托付给李严。
不想李严却百般推脱,只想在江州继续驻防。与此同时李严还希望诸葛亮能将五郡交给自己,让自己组成巴州,担任巴州刺史。公元230年,曹军兵分三路进攻汉川。这时的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前去汉中驻防,可是李严依旧不愿意前往汉中。
当时的李严甚至对诸葛亮说道:万一自己前往汉中,江州丢失谁来负责?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好让诸葛瞻接手江州防务,同时晋升李严为骠骑将军。李严这才心甘情愿前往汉中驻防。
公元231年,诸葛亮率军出祁山,李严负责大军的粮草供应。因道路泥泞,押运粮草困难,惧怕被诸葛亮军法处置的李严,便建议诸葛亮退兵。诸葛亮退兵后,李严却又对刘禅说道,蜀军粮草供应充足,诸葛亮为何要退兵呢?就是这一次,李严才惹恼了诸葛亮。诸葛亮随即弹劾李严,最终刘禅将李严贬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