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汉朝初期 期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造反

  对汉朝初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朝刚一建立,为何那么多人造反?

  提到刘邦,大多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表情,因为他是“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得到的天下。也就是说,他原来是个平民百姓,与普通人没差别,后来却当了皇帝。

image.png

  在古时候,皇帝是万物之主,掌天下,拥美女,奴万民,锦衣玉食,风光无限,令人心向往之 。然而这一切,对于刘邦来说似乎太容易,所以能惹来其他人一脸羡慕嫉妒恨,实在情理之中。

  也难怪,被称为“竹林七贤”的晋朝狂士阮籍在荥阳广武古战场游历时,就曾有感而发: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言外之意,正是项羽无能,才便宜了刘邦。而我时常在想,阮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说这样的话,恐怕当时喝了两坛子酒,外加一坛子醋吧!

  客观地说,皇帝代表的是荣耀与享受,可是刘邦只得到了前者,因为自他起兵之日,就开启了后半生劈荆斩棘的军事生涯。

  沛县起兵之时,是公元前209年,当时刘邦47岁。三年灭秦之战,四年楚汉相争,前202年称帝,刘邦是在刀光剑影中走过来的。从前202年九月平定燕王臧荼造反,到前196年底剿灭英布叛乱,再到几个月后(前195年四月二十二日)去世,刘邦是在战火狼烟中走完的余生。

  所以,纵观刘邦的后半生,他没有享受,只有无休无止的拼杀,他是拼命得到了皇帝宝座,又拼尽全力去守了这个宝座。故此,有人不禁会问,刘邦称帝之后,为什么那么多人造反?

  是谁在与刘邦过不去

  汉初造反的,基本上都是异姓诸侯王。刘邦称帝之后,汉朝诞生了八大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张耳之子)、燕王臧荼、韩王信、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在这些诸侯王中,既有刘邦曾经的部将,如韩信,也有刘邦的亲属,如张敖,剩下的就是刘邦的盟友。但不管他们同刘邦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曾经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灭掉项羽。因此,这些诸侯王既是利益交换的产物,也可说成是刘邦出让利益的结果。

image.png

  按时间顺序,先后背叛刘邦的人是燕王臧荼、韩王信、代相国陈豨(自立代王)、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需要说明的是,梁王彭越与楚王韩信虽然被刘邦以“谋反罪”处死,但他俩并没有谋反的实质证据,所以不能算在造反之列。

  那些人为什么要造反

  那些人选择造反,没有一个成功,反误了卿卿性命。当诸侯王难道不香吗?其实是各有各的苦衷。

  一、燕王臧荼

  提臧荼,避不开陈胜吴广,因为臧荼曾是陈、吴之部将。陈胜吴广起义一个多月便建立起了“张楚政权”,之后又派人四面出击,打算一举拿下秦朝。负责攻取赵地(原赵国领地)的人分别是武臣、陈余、张耳。然而让陈胜没想到的是,武臣很快在赵地自立为王,所以赵国在形式上复国。

  武臣成为赵王之后,便派部将韩广攻取燕地,然后让武臣没有料到的是,韩广如法炮制,自立为燕王。这时,秦将章邯率军东出,将陈胜、吴广、武臣、项梁、魏王咎、田儋等反秦首领悉数灭掉,然后兵围巨鹿。被张耳、陈余拥立的赵王歇四处求救,于是韩广派部将臧荼南下救赵。

  最终,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王离,迫使章邯主动投降,然后前往关中主持分封。由于韩广在巨鹿之战中间接出力,臧荼直接出力,所以二人都被项羽封王。封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但他俩的封地就是原燕国,只不过项羽把它一分为二了。面对这样的结果,韩广自然不服,于是后来主动攻击臧荼,结果又被臧荼反灭。

  臧荼吞并韩广不久,楚汉战争爆发,韩信大兵压境,臧荼不战而降。至此,臧荼又成了刘邦的从属,所以刘邦称帝之后,直接就承认了臧荼的地位。但是,就在刘邦称帝的五个月之后,臧荼便举起了反旗。原因就刘邦追杀项羽部将的举动,让臧荼产生了忧虑,他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或许能得到一线生机。归根结底,臧荼把自己归在了项羽的阵营。结果,臧荼在当年九月被刘邦率军击杀,如流星一闪而过。

  二、韩王信

  韩王信与韩信同名,他是韩国王室后裔,在刘邦入关与出关之际,都听刘邦号令,并立下不少战功。另外,介于韩国贵族出身的张良同刘邦的关系,所以韩王信对刘邦的忠诚度比较高。这也是刘邦在荥阳之战失败时,韩王信投降项羽后,又复投刘邦的主要原因。刘邦称帝之后,给韩王信划定封国,建都颍川。

image.png

  然而没过多久,刘邦又生悔意,让韩王信迁往晋阳建都,因为刘邦认为让他居颍川会威胁自己的安全,而迁晋阳正好能抵御匈奴的入侵。韩王信到达晋阳不久,便写信给刘邦,说建都晋阳不能发挥他的作用,不如准允他到马邑建都。马邑是防范匈奴的前沿重镇,刘邦求之不得,于是准许。

  但是,韩王信进驻马邑不久,匈奴就派兵来攻。结果,韩王信不抵匈奴,只好一面向匈奴求和,一面向刘邦求救。刘邦发兵之前,先写信把韩王信臭骂一顿。韩王信怕被刘邦问责,加上之间投降项羽的“不良记录”,所以又增添了几分丢命的恐惧。怎么办呢?干脆投降匈奴。

  这下,刘邦彻底愤怒,于是在前200年冬天,亲率32万大军北征匈奴。起初,刘邦也将部分匈奴大军打的节节败退,但最终被冒顿单于围在白登山冻了七天七夜。之后,刘邦撤军回师,韩王信先是避祸于匈奴,后来与陈豨勾结到一块儿,直到前197年被击杀。

  三、代相国陈豨

  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所以陈豨在被刘邦封为代相国、掌管代赵兵权之前,似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据悉,陈豨曾在韩信麾下听令,二人关系甚好,他反来的起兵也受到韩信言行的影响与一定指使。前199年,也就是刘邦兵败匈奴之后,陈豨被封为代相国,并掌管代赵两地军权。

  刘邦的意图就是让陈豨定边,防范匈奴之患。但是仅两年后,赵相国周昌就上书刘邦,说陈豨反迹明显,请皇上早做定夺。随后,刘邦派人去调查陈豨,而受到猜忌的陈豨立刻造反,并自立代王。前195年,陈豨兵败灵丘,遂被汉将公孙耳斩杀。其实陈豨这个人只是爱讲排场,行事张扬,也不见得真有反意。

  四、淮南王英布

  英布曾是项羽部将,由于作战勇猛,外加曾经率数千人加入楚营的资本,所以成了唯一一个被项羽封王的部将。楚汉战争开始后,刘邦派说客随何将英布拉拢到自己的阵营,称帝后将他封为淮南王。

image.png

  英布同韩信、彭越是刘邦最忌惮的三个异姓诸侯,而他们三人又性质相同,所以当韩信、彭越被杀后,英布开始备战。恰好这时中大夫贲赫与英布小妾之间有些私人交往,结果被英布视作有不正当关系,而贲赫担心被英布降罪,于是跑到长安向刘邦告发英布谋反。这样一来,英布心里更加没底,于是直接起兵。随后刘邦御驾亲征,大败英布于蕲西。最终,英布在逃往长沙国后被吴臣诱杀。

  五、燕王卢绾

  刘邦灭掉臧荼之后,就让卢绾当了燕王。为什么要封他为燕王呢?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关系好,因为二人是发小,从小玩到大的哥们儿,但刘邦的理由是卢绾有能力,其他人比不了。实际上,卢绾连像样的战功都没有立过,所以他能封王,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卢绾成为燕王前后,目睹了臧荼、韩王信及陈豨造反的全过程,而且他也是全程参与平叛,只是到后来偏离了方向。当然,在平定臧荼的时候,卢绾更像是被刘邦拉去镀金。

image.png

  由于燕国地理位置特殊的缘故,所以后来韩王信、陈豨起兵的时候,卢绾都在积极配合刘邦的军事行动。可是,后来他被臧荼之子臧衍的言论成功忽悠,于是开始暗中给刘邦使绊子,目的就是让陈豨留存,好让他本人一直能体现出存在的价值,因为他担心如果陈豨的势力被彻底清除,刘邦就会拿他开刀。这就是之前臧衍启示卢绾的生存之道。

  让卢绾没有想到的是,后来陈豨竟然灰飞烟灭,而他那些小动作还被人告发。刘邦当然不能接受一个吃里扒外、鼠首两端、阳奉阴违的卢绾,于是马上派人召其入京为自己申辩。而卢绾胆心有去无回,所以不听召命。这样一来,刘邦就判定卢绾确实造反,但由于当时重伤在身,所以派樊哙前往平叛。

  卢绾得到刘邦发兵的消息,也不准备对抗,而是一溜烟逃向匈奴。由于燕国北部之前是东胡的领地,所以冒顿单于封卢绾为东胡卢王。不过,仅一年之后,卢绾就被匈奴部落欺辱至死。

image.png

  总结:

  通过对上述几人造反过程的阐述,发现他们如同得了同一种“病”,也就是他们与刘邦之间没有了信任,要么他们不相信刘邦,要么受到刘邦的猜忌,所以最终导致危机升级,冲突爆发。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那种“病”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刘邦想建立一个完全姓刘的王朝。因此,就拿臧荼来说,其实他的造反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曾经依附过项羽,而是他应该看清了刘邦发动楚汉之争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刘邦不再重建诸侯王共享天下的秩序,而是要如秦始皇一样打破这种秩序,重建一种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格局,要不然他就老老实实地当那个汉王了。

  而刘邦所谓的项羽诛杀“义帝”,不仁不义,诸侯们要一起讨伐之,表面上是替楚怀王(义帝)鸣不平,实际是一个独霸天下的挡箭牌。所以,臧荼认为刘邦必然会对他下手,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就是臧荼主动起兵的根本原因。

  其次,陈豨、卢绾造反,可视作是与刘邦信任失衡的产物,但他最终能不能容下卢绾,还是一个未知数,或许刘邦本就打算让卢绾做一个镇守东北边疆的“吴芮”。至于韩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都有相似之处,因为他属异姓诸侯,有用的时候,是刘邦手中的一枚棋子,没有价值的时候,必然被刘邦丢弃。

  所以,不可否认的是,刘邦一直在寻找取代异姓诸侯的恰当时机,只是臧荼、韩王信、淮南王都是主动“送货上门”,而那些心存幻想的诸侯王,最终也没有逃出被灭的命运。

image.png

  再换一个角度讲,所有的异姓诸侯都没有走出那个“诸侯共天下”的思维格局。因为从周天子分封,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在近800年的漫长历史中,人们已经形成上述思维,并且根深蒂固,这就是秦朝衰亡之际,六国后裔纷纷复国的原因所在。而那些没有原六国王室血统的人,也不甘示弱,因为他们认为重新回到了诸侯国共天下的时代,好趁机分上一杯羹,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嘛!

  正是普天之下的诸侯王,都受到这种思想的驱使,所以他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战,而刘邦的最终目的是,结束纷争,独享天下,构建一统。因此,刘邦与便于诸侯王们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是灭掉他们,就是自己被他们所灭。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