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打仗身边有那么多的将领 项羽和陈胜为什么没有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秦末战争,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读秦末战争的历史,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想法,为什么会突然冒出这么多带兵打仗的将领在刘邦的身边,项羽、陈胜他们怎么就没有呢?难怪都说刘邦运气好。

image.png

  事实是这样的么?大概还是值得商榷的。

  一、将领们哪里来的?

  事实上,我们仔细读《史记》的话,会发现,在秦末战争中,除了项羽、齐国田氏等少数割据势力的主体是昔日战国贵族之后,大部分统兵将领还是出身较低的。

  比如陈胜、吴广本身就是戍守渔阳的屯长,刘邦也不过是个亭长,萧何、曹参还相对好一些,是县里的“高官”,樊哙是卖狗肉的屠夫,周勃就是个吹鼓手,周文只是自称懂得兵法,就被陈胜任命为统兵将领,一路杀进函谷关,打到戏水河边。

  这些历史有时候都让人感觉特别不真实。

image.png

  他们这些人都是从哪儿学的带兵打仗的本领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

  1、来源于从战国时期一直沿袭到秦朝的征兵制

  按照《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当时的男子只要年满17岁,就要登记在册,随时准备入伍,到60岁才能免役。如果有战争需要,这些人是要随时入伍的,即使没有战争,也要有两年服兵役时间(一年在本郡,一年戍边,陈胜、吴广就是在去戍边的路上反的)。

  秦朝的军训制度也非常严格,射手射弩不中,御者驾车不善,骑手考试排在后面,这都是要受罚的。不仅如此,如果成绩不好,负责督训的官吏和选募者也都要跟着受罚。

  2、民风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连年征战,“尚武”的军民自然也应运而生了。

  无论是求自保,还是为上疆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习武、演兵都是一种常态。

  在这种完善的兵役制度管理下,又有如此“尚武”的民风,即便是秦朝的普通百姓,也大多具备较好的军事素养和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这之中,出现大量优秀的“平民”将领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军事人才的稀缺

  这个题目看起来跟上面我们所说的有些矛盾,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在秦朝末年,尽管“来之能战”的统兵将领比比皆是,但是真正的统帅人才却少之又少,换句话说,就是懂兵法的人非常非常少。所以,自称懂兵法的周文能够得到陈胜的重用,甚至可以一路打到戏水之边,如果不是遇到真正的高手章邯,结局如何就很难说了。还有张良,得到一本《太公兵法》也一样如获至宝,犹如得了武林秘籍一般。

  此外,像项梁这样,曾经经历过父亲项燕在兵法上面言传身教的更是寥寥无几了,项羽、韩信都是在项梁的身边衍生出来的军事天才。

image.png

  所以,在秦末战争中,除了极少数超一流高手(项羽、韩信、章邯)以外,其他人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刘邦的那些发小虽然能力也参差不齐,但却并不会显露出明显的劣势,相反,刘邦因为跟张良学习过《太公兵法》,且有所领悟,反而在与其他人的战争中占据了优势,即便是英布,后来也完全不是刘邦的对手。

  鲜花说

  尽管刘邦的兄弟们一直围绕在刘邦的身边,也都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刘邦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吸纳人才,从我们熟知的张良、韩信、陈平等人,到后来在关中地区提拔的大量秦人,甚至建立起一支以秦人为基础的五千人骑兵军团。

  组建骑兵军团时,刘邦原本计划任命李必和骆甲作为负责人。他们都是昔日秦朝军训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也都是非常适合的人选。不过,当刘邦将要下达任命的时候,两个人都异口同声地推辞了。理由很简单,他们的出身是旧秦人,当以辅佐为主。最后,刘邦派出灌婴来管理这支骑兵军团。

  通过这件小事,我们既能看得出来刘邦用人的独到之处,也能想象得到,在刘邦诸多领兵发小的背后,还有很多无名英雄的帮忙,这也是刘邦最后成功的关键。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