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希望加强海军建设,为什么皇帝却说他“一派胡言”?
1985年8月30日,人民邮政精心准备的《林则徐诞生200周年》纪念邮票,顺利发行。
这套票共计两枚,一枚是他本人的画像,而另一枚则是虎门销烟的浮雕图像。
把人发行在邮票上,这是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一种尊敬,让世人铭记他的功勋。
那么生活在19世纪的林则徐,能够登上邮票,除了他在禁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且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是第一个探求全新世界的人,让腐朽的大清帝国慢慢地接触新鲜事物,以至于后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措施的兴起。
而这两枚纪念邮票也以J.115为志号,广泛的流传在人们的手中。
他本是个愚昧之人
众所周知,林则徐真正接触中国以外的世界,是随着禁烟开始的,在皇帝主持禁烟期间,林则徐被皇帝委派为钦差到广州实行禁烟活动。
当林则徐到达广州之后,他首先做的就是了解外国人对清朝禁烟的看法,于是他让翻译官把洋文书报都翻译过来以供阅读,通过阅读之后他才发现,原来西方世界那么的先进。
他了解到,西方已经实现了半自动化作业,比如自动纺纱机,平板印刷机,蒸汽机轮船,锅炉等等非常先进的设备,而且一位叫斯蒂芬森的英国工程师,甚至创造出了火车机车。
这让林则徐大为吃惊,他不敢相信西方国家居然可以完成如此之多的伟大壮举。
因为在不久之前,他刚给皇帝上过一道奏折,他愚昧的认为:这些外国人的腿不善弯曲,虽善于海战,但登陆后则无作为。
然而当他细细的品读和思考之后,他忽然发现西方国家制造出来的一种装备,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可能让中华大地遭受劫难,而这个东西就是:蒸汽轮船。
我们需要强大的海军以及海防
之前他只是知道洋人们有一种铁制的军舰,但对于这种武器的了解却知之甚少,可想而知,这也是当时所有中国人的普遍认知。
此后,林则徐不断的探求外国新鲜事物,并了解到了中外之间的发展差距,特别是在海防方面,一旦洋人们的蒸汽军舰进攻我们的国家,依靠那些破旧不堪的木头战船,根本就无法抵抗。
作为封疆大吏,他有直接向皇帝进谏的权利,于是他向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奏折中把中外海军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如其中的这段话:
“查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如夷船逃出虎门外,自非单薄之船所能追剿,应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
此外,在对于战船上的武器装备,也做出了详细的介绍:
“其火攻器具,如火箭、喷筒、火球、火罐之类,亦宜多为制备,以便临阵抛用。”
可以看出,林则徐认为大清帝国必须有一支,设备先进,装备精良的强大水师,这样才可以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很好地保护自己。
那么清朝当时的水师是个什么样子?是否真的是不堪一击?
当时清朝的水师还是成立于清军入主中原前后,和陆军一样分为八旗和绿营,但当时的水师虽然在清朝的沿海都有所驻防,但其实际用途还是缉拿海盗等小范围作战。
此外还有一个最为致命的问题,就是清朝水师的建制非常分散,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指挥系统,这就让本就落后的水师,其战斗力又打了个折扣。
在加上海军装备非常落后,船体一撞就散,武器除少量鸟枪,火炮外,多是弓箭,刀剑等冷兵器。
这样的海军,别说和西方列强对抗,甚至和大明时期的海军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然而,当这份奏折送给道光皇帝之后,皇帝在这份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奏折上朱批了四个字:一派胡言。
这四个字断送了大清朝海军崛起的机会,断送了林则徐建立海防蓝图的希望,在光明与黑暗的分岔路口,迷失了方向,一头扎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今的我们也许对道光皇帝的愚昧无知而感到愤慨,但这种观念其实对当时的大清朝来说,却非常的流行,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众所周知,中华大地几千年来,一直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害,从始皇帝修筑长城开始,中国的国防重心也就偏向于此而从未改变。
在古人的眼中,西面道路崎岖,沙漠连绵,而东南是浩瀚的大海,这些都属于天然的屏障,只有北方广阔土地上游荡的这些游牧民族,成为了古人们心中的梦魇。
虽然到了清朝时期,这些游牧民族已经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但随着俄国的崛起,北方防御体系再一次成为了清朝国防的重心。
所以,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皇帝心中,仍然把大海视为屏障,又怎么可能花费巨额银两去置办什么所谓的战船?
而“一派胡言”这四个字意味深长,也让人见识到了封建思想的可怕。
这种思想影响着当时的一代又一代人,俗话说的好:薪尽火传一脉相承,正是古人们不愿意睁开眼睛,只凭着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验和技术过活,哪里有不失败,不灭亡的道理。
但我们在否定封建思想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承认封建思想的成功性,如果不是这种统一的思想发挥着作用,也许中国早已分崩离析,成为若干个小国。
其实这种对思想的管理和束缚,也并非中国才有,世界各国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比如法国路易十四时代,他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就下令禁止了民众的宗教自由,从而只能信奉天主教,也正是在他的这个举措之下,他的皇权获得了空前的集中,此后更是把本是二流国家的法国,提升为欧洲霸主的地位。
可见思想的控制是多么的重要,只是这种方式要与时俱进,只是大清王朝没能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