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的后续是怎样的?赵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完璧归赵,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相信大家在课堂上,都听说过完璧归赵的故事,出自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秦昭王想用15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然而在蔺相如成功的让秦王的计策破灭,同时在渑池会盟中保住了赵王赵国的尊严,为何老师不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呢?学者会告诉你,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惨重了。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81年,然而赵国灭国于公元前222年,期间只有60年的时间,至于爆发那场战国最著名的大战,长平之战,只短短19年不到。

image.png

  有人说,正是渑池会盟,赵国得罪了秦昭王,才让两国爆发战争,还不如将和氏璧献给秦王,服个软,或许避免了战争和干戈,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昭王是何许人,在位五十六年,任用白起作为将军,战胜三晋、齐国、楚国,为嬴政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可以说是当时最为英明的雄主,按照秦昭王的性格,怎么会为了一块美玉,而赔上15座城池呢?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灭赵国的威风。

  在《将相和》当中,秦国明显表示了对赵国的敌意和责难,反观蔺相如,只能被动的为赵王化解,这就不得不提到两国的历史渊源,公元前350年,秦国完成了商鞅变法,整个国家迅猛发展,生产力提高,军队增强,而几乎是同一时间,赵武灵王同样效仿游牧民族,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赵国战斗能力同样大幅度提高,因此秦赵两国,成为了当时战国中最为强大的存在,而赵国地处关内,正好挡住了秦国东进的去路,成为了当时秦国最主要的对手。

image.png

  秦国想要攻打他国,又担心赵国趁虚而入,双方也就僵持在这里,但是客观上来说,赵国地处雍凉二州,土地宽而贫瘠,同时改革并未彻底,加上史书记载赵国人“不事农桑”,以至于赵国的综合国力,还是逊色于秦国一筹,同样还要提防魏国齐国等诸侯的进攻,因此在对峙中落于秦国下风,完璧归赵,也正是这一时期所发生的故事。

  为何说赵国付出的代价太大呢?很显然,赵国统治者在渑池会盟后,并没有针对秦国的狼子野心,采取反制,比如秦昭王先后在垂沙之战和伊阙之战中,大破楚国和韩魏两国主力,韩魏两国一蹶不振,结果赵国依然选择作壁上观,没有及时出手,白白让秦军获得了重要的东进根据地,不帮人家就算了,赵国还趁火打劫,占领了几块魏军的地盘。

image.png

  反观秦国,在长平之战开始前,就派遣使者,积极游说各国,说服他们不要在战争中支援赵国,加上诸侯们本身乐得坐山观虎斗,最终在长平之战前,赵国逐渐被孤立。

  因此我们就能看见,双方决战的时候,秦军60万,赵军40万主力尽出,但是赵国始终是孤军奋战,赵国四处求援,得到的都是冰冷的拒绝,而本来农业薄弱的赵国,作为防守一方,更是粮草不济,以至于后方的赵王要求快速进军,换上贪功冒进的赵括,导致了整场战争的失败。

  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的小股外交胜利,不足以填平秦赵两国所存在的差距,反而让赵国人有所麻痹,最终为他们急剧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