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是怎样的?后续又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襄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是记载于《史记》中一段关于秦国赵国和氏璧、赵惠文王秦昭襄王蔺相如的一段故事,而且重点突出了蔺相如有勇有谋机智过人,所以被收录了小学课本之中,成为了一个正能量故事,可是这个“完璧归赵”故事总是戛然而止,语文老师也从来缄口不言,这是为什么?

image.png

  那就得从春秋战国时说起了,当时是分裂割据的时代,周平王虽然被拥立为天子,但是却得面对140多个诸侯并起、都想要自立的虎视眈眈,之后经过了楚王问鼎、三家分晋来到了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这些国家都有一统的可能,但全天下最野心勃勃的自然非秦国莫属。

  公元前356年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严苛变法,从废除井田制,让农民经济得以复苏;到废除分封制,让国主权力更加集中;甚至废除旧世卿世禄制,让军队的士气更足;还实行严苛的“连坐刑法”,遏制了一些旧世族。这一系列的措施让秦国远居于其他国家之上,于是让秦昭襄王进一步生出了吞并六国之决心,并对弱小的赵国念念不忘。

image.png

  可是打仗讲究“师出有名”,要是无名那就会落人口舌,其他人也会拿你的失礼为借口来攻打你,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当年袁绍想要消灭曹操夺汉天子,但是因为没有一个借口,反而被曹操以“清君侧”打了个爽快,所以要想打赵国,秦国就得有个借口,恰好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听见赵国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和氏璧,于是他想了个这样的办法......

  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蔺相如完璧归赵”事件了。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壁”来令赵国左右为难,不给吧,都知道这是秦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可能一拒绝秦国就会说:“你看不起我,我要打你!”然后发兵赵国了,给吧,和氏璧全世界就这么一块,给了肯定要不回,而且还会被诸国取笑懦弱。那怎么办?惠文王派出了蔺相如。

  蔺相如骗秦昭襄王和氏璧上有瑕疵要指给他看,接过后却靠在柱子上把秦昭襄王骂了个一脸懵逼,又以信义来要挟赵王斋戒五天来拖延时间,在秦昭襄王斋戒的时候命令随从将和氏璧偷偷带回了赵国,等秦昭襄王问起,就说:“我也知道您不会骗我,肯定会割让城池来换壁,可要是和氏璧丢了,赵惠文王会杀了我的,所以我先把和氏璧送回去了......”

image.png

  总之就是一边给秦昭襄王发好人卡,一边降低自己的身份表示赵国的弱小,还一边说自己愿意因为撒谎被秦昭襄王杀死,来表现自己的忠诚肝胆,最终秦昭襄王被他一席话说得心软,也说得不好意思了,就放他回去了,走之前还接待了他,以对待上宾的态度和蔼的说了一番话,双方燃起的战火烟消云散,蔺相如回去后辈封上大夫。

  这个故事真的是热血,蔺相如也确实聪明,然而蔺相如也终究是才智有限,拖得了一时拖不了一世,阎王要你三更死谁会留你到五更?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丞相,并且采用了他的“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觉得能得到一点土地那就是一点土地,该打还是得打,于是和楚国和魏国心平气和,燕国和齐国置之不理,但是目光却死死盯着韩国和赵国,尤其赵国是最弱的国家,之前又有种种诸如“完璧归赵”的事情,就决定还是要攻打赵国。

  公元前262年秦国赵国爆发“长平之战”,赵国被屠40万军士,当时赵国百姓是“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秦昭襄王开始了又一轮的“邯郸之战”,这时候战国的兵力已经不行了,多是老弱,不过因为当时有魏楚的助力,赵国勉强喘息,但从此退出七强的位置;公元前229年秦朝用反间计让赵幽缪王与李牧、司马尚自相残杀,并在228年俘虏了赵幽缪王,之后乘胜破灭赵代王嘉,赵国就此覆灭。

image.png

  所以是因为太过惨痛的,代价都不言及之后的史实,以至于大家都以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国和赵国握手言和,但这天下之事势不可挡,赵国偏偏横亘在秦国要吞并的路上,秦国几朝几代都想着要灭赵,赵国真的是无可奈何,加之赵国当时的君王其实并不强硬,每每就怕了秦国,和氏璧的事左右为难,渑池会盟也踟蹰不前,反正就很想让人欺负......

  当然也不能否认蔺相如的功绩,他在短暂的时间里尽己所能维护住了赵国,证明他的谈判方法和手段绝对是合理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