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哄抢圆明园的时候为什么清朝百姓也跟着抢呢?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2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火烧圆明园,历史上圆明园遭到劫掠的事曾发生过两次,第一次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第二次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入侵北京,为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而再次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对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进行强烈地谴责,正如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英法联军一万八千余人在北京城郊驻留了50多天,除圆明园外,清漪园、玉泉山、香山、畅春园等皇家园林均被付之一炬,大批士兵将财物搜刮一空,清朝皇室珍藏多年的宝贝从此流落海外。
然而根据一些清朝史料记载,英法联军在进驻圆明园后,见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很是羡慕惊叹,起初并没有动手。令士兵们意外的是,一些太监和宫女却趁着这个机会,偷偷抱着一些物品外逃。次日,一些胆大的老百姓也闻风而动,纷纷进来抢东西。当然,他们并不敢去有外国士兵驻扎的宫殿,只是随便拿了些瓷器、毡毯和摆设。
士兵们看着老百姓的行为也跃跃欲试,毕竟财帛动人心。几天后,英法联军召开军官会议后最终决定动手,圆明园迎来了百年浩劫。
当时老百姓抢掠圆明园的动机有四种可能。
第一,咸丰皇帝已经弃城逃跑,此时的京师虽有大臣驻守,但在外军入侵的大环境下,偏远的京郊一带自然会出现混乱,发现圆明园无人值守后,住在附近的村民自然就会打皇帝家产的主意。
其次,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百姓,都有一种普遍心理——与其所有东西都被洋鬼子抢去,不如自己人拿着用,因此群起哄抢。但又因为惧怕英法联军,故而只敢抢掠太监、宫女等人的住房。
第三,就是因为穷。毕竟很多老百姓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能有机会捞点儿家当,谁都不会轻易放过。
第四就是想拿点儿皇家的东西沾沾福气,毕竟对底层百姓而言,皇帝就是“天子”,皇家用品自然拥有特殊的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才造成了圆明园先被中国人抢掠的现象。其实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什么先例,比如李自成进北京,城中百姓也参与了抢夺财物的“狂欢盛宴”。项羽火烧阿房宫三月不灭,一场大火能烧三月,恐怕也有趁火打劫的人故意为之,毕竟阿房宫是富得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