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做先锋”,历史上廖化的水平真的不高吗?
廖化是三国时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以果敢刚直著称。不过,廖化的名声似乎不大好。因为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受这句话的影响,大家潜意识地认为廖化水平不高,那么,廖化的水平真的不高吗?是什么导致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廖化,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人,三国时蜀汉将领。廖化原是黄巾贼出身,演义中首次露面就表露了他忠义的形象:廖化初次出场是在官渡大战前夕,公元200年。此时的廖化二十出头,曾是黄巾军的一员战将,因黄巾军败,落草为寇。恰逢关二爷护送两位皇嫂,千里走单骑,山贼头子杜远劫持了两位嫂嫂当压寨夫人,紧要关头,同样是山大王的廖化得知皇叔老婆有难,一脚踹开杜远,将人还给了关羽,并领山寨宣誓自愿加入刘备阵营。
不过,关羽暂时没有收他,而是收了他的老铁周仓。周仓为人耿直,单兵能力强,收他有点招保镖的性质。而廖化的心气绝不止于做一个打手,他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关羽大概是考虑到目前颠沛流离的状态不到火候,即便如此,廖化依然没有放弃,死缠烂打,最终还是投到了关二爷账下。虽然这是演义,但正史里廖化确实是关公的属下。
说起千里走单骑,谁都知道那是关羽的事迹,然而,廖化也曾千里走单骑过。而且,比起关二爷的经历更加艰难,更加惊心动魄。公元 219
年,关羽在樊城兵败身死,时任关羽主簿的廖化也被吴国擒获,廖化不得已归顺东吴。但他身在吴营心在汉,为了关二爷的遗志,为了刘皇叔的梦想,为了汉室的复兴,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诈死!
然后,廖化凭借着影帝级的精湛演技骗过了众人,携老母千里西行,奔赴蜀国,这才是真正的千里走单骑呀。早年,被骗至曹营的徐庶曾感慨“忠孝不能两全”,但你看人家廖化,这不就两全了嘛。这一段故事是廖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看到了他的情怀和理想,看到了他对蜀汉的绝对忠诚,素以果敢刚烈著称的廖化,露出了他隐忍机智的一面。
廖化是文官出身,在关羽主管荆州之后一直担任其主簿。主薄是个什么官职呢,主官手下的文官之首,掌管整个官府的文书、印信。当时人才济济的荆州,廖化能得到刘备、诸葛亮的赏识担任主簿这个职位,文才谋略一定在他人之上。要知道鼎鼎大名的“凤雏”庞统,在刚刚投靠刘备的时候,也只是个县令,后经诸葛亮大力举荐,才升为从事,而这个从事的职务,也就才比主簿高一级而已。
除了文化素质过硬,廖化的军事能力也是杠杠的。廖化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与蜀汉兴亡相始终,随关羽守荆州有之,武侯出祁山有之,姜维伐中原亦有之,劳苦功高,可见一斑。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曹魏,攻下襄阳后挥师追敌,斩敌要将庞德于马下,活捉敌将于禁,而担任这次战斗先锋的正是廖化,为关羽大获全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38年,廖化率兵攻打魏营,曹魏边境四名将之一的魏雍州刺史郭淮,信心满满的派遣广魏、南安两郡太守两路救援,两军沿东西两面分兵合进,欲夹击廖化。
廖化看到敌军兵力分散的弱点,果断抓住机会逐个击破,广魏太守王赟死于乱箭之中。十年后,公元248年,凉州羌胡叛魏来降,廖化随姜维率军迎接,并在成重山筑城留守,
廖化抵抗郭淮进攻,帮助姜维顺利迎回了羌胡部落。
廖化不但在征伐中屡建奇功,战略眼光也相当精准。诸葛亮死后,姜维北伐中原,廖化长期担任姜维的参谋和先锋,成为复兴汉业的中坚力量。待到姜维多次北伐中原而无功而返,廖化见时机不再,再次出兵则劳民伤财,劝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不同意用兵,姜维大怒,令廖化留守汉中,自伐中原,北伐全面歇菜。
“廖化作先锋”与“蜀中无大将“其实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一句曹营骂阵的台词,却使廖化的无能“冤案”沉睡了两千年。廖化,称得上是一位儒将,也是蜀汉政权从崛起、兴盛到最终灭亡的历史见证人。他既有地方管理经验,又有率兵御敌的武将生涯,能得到蜀汉两代帝王及诸葛亮的重用,从基层小卒官拜右车骑将军,这足以证明他的才干并不逊色。像廖化这样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即便七十岁刘禅还会用他作先锋,也并不奇怪的,更何况,蜀汉后期的确面临着深刻的人才危机。
“蜀中无大将”一度被人们诟病为诸葛亮恣意专权的结果,但其实,蜀汉后期的人才短缺是历史的必然。三国中蜀汉是最薄弱的一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天下共有十四州,魏国一家就有十州,吴国有扬州、荆州和交州三州,而蜀汉只有一个益州。
人口差距更是悬殊,据史料记载,蜀汉灭亡时的人口只有94万人,而吴亡时则有230万人,魏国人口则有443万人。说白了,吴国人口只有魏国一半,而蜀汉连吴国的一半都没到。蜀汉军事力量与其他两国也不成正比,按正常古时候的动员能力来说,蜀汉的军队规模大概就10万左右,吴国23万,魏国则可能40万人以上,实力差距就这么大。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即便诸葛亮再有“天下奇才”,再善于选贤举能,比之拥有九州之地、人才济济的曹魏,在质和量上都有着无法忽视的差距,也就是所谓“蜀中无大将”。
章武二年,刘备彝陵战败,蜀汉不仅折损了数万精兵,还折损了黄权、马良、傅彤、冯习等将领,可谓伤筋动骨。接着,太傅许靖、尚书令刘巴、骠骑将军马超又相继离世,蜀国的人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
青黄不接,断档严重,不得以仍需启用年老但有将才的廖化为大军先锋。
廖化的一生谈不上轰轰烈烈,但直到退休年龄依然常驻首发阵容。官至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是蜀汉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元老。对比同时代的魏国,除了郭淮、邓艾这种名将,真找不到可以超越廖化的。他对关羽、刘备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对蜀汉的事业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这个男人,生于黄巾起义,死于三国末期,见证了整个时代的变迁。曾经,他总是仰望那群才智超群的豪杰,而在蜀国遭遇灭顶之灾之际,70多岁的他毅然决然的披挂上阵,那一刻,他无比悲情而伟岸。只是当时,已经没有什么余地去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是什么导致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一:刘备入蜀,人心归顺总有曲折
刘备在占领荆州后,益州就是下一目标了,跟刘璋的关系就势如水火了,益州之战后,刘璋被刘备放到了荆州,对于蜀中人才的收服就是一项重要任务了,刘备入川时,遭遇了抵抗,例如冷苞,张任等都兵败被杀,而且在站住脚本后,以关羽张飞为首的元老派受到重用,益州派却不受重用,所以说后期人才就算再多,益州派的受重用,人才的流失业不可避免。
二:夷陵之战,人员损失太多
关羽被孙吴杀死后,刘备震怒,起全国之兵征吴,原本刘备的人才吸收,主要靠荆州和益州,但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荆州被孙吴占领,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荆州人才的流失,后来刘备的发动夷陵之战,不想兵败,导致大部分兵将都在这场战役中被杀被俘或者四散而逃。原本跟孙吴的联盟早就不复存在,实力也在此役中从第二掉到了第三。地盘的丢失,军事上的失败都让蜀汉元气大伤,恢复过来也需要时日,刘备最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蜀汉的未来全靠诸葛亮撑着了。
三:魏吴两国人才辈出,光芒耀眼
三国后期。蔬果实力微弱,但是魏国占据中原地区,吴国占据无越地区,中原地区一直都是经济的重心,虽然后期发生了北人南迁,但是人才的产出依旧比较高,例如郭淮,邓艾,钟会,司马兄弟,满宠等等,孙吴的人才比如陆氏家族,朱然,薛莹等等。蜀国有张嶷,张翼,王平等等都是小将领,比不上魏吴两国了,可见人才的青黄不接,已经让蜀国有兵无将了。
总结以上原因,有外因也有蜀国自己的内因,大将的凋零,也预示着着三国朝着末路走去,魏国的司马家族逐渐把握大权,成为魏国举国轻重的家族。他们是被历史选中的人,分久必合,合久必合是永远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