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几次尝试南进中原,为什么最后不了了之?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辽朝南进中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契丹人创建的辽朝,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称霸北方草原,并且由于沙陀人石敬瑭进献“燕云十六州”而把疆域推进到长城以内,然而,由于两个极其鲜明特征的存在,辽朝自始至终只能算作一个异族创建的边疆王朝:1,国境内虽然有大量从事农耕的汉民存在,但始终处于少数地位;2,其南部疆界最远处的河北和山西北部,并不属于传统中原的部分。

  如同其他在北方草原上强势崛起的异族王朝一样,辽朝并非没有进军中原的渴望、企图和实际行动,然而,两次主动的尝试全都以失败告终,难进之路被阻断,最终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向西向北发展。

  契丹人的第一次尝试是在王朝的创建者阿保机时代进行的。

  917年,后唐(此时仍奉唐朝年号)与后梁两国为了争夺魏博镇的控制权陷入旷日持久的大战,寿州刺史卢文背叛后唐,引契丹军南下,于是阿保机亲率大军,入寇幽州,守将周德威孤军坚守幽州达两百多天,契丹军久攻不下,师老兵疲。后唐李嗣源率援军抵达幽州城外,与守军内外夹攻,大败契丹军,解除了幽州之围,契丹军损失惨重。

  921年,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勾结契丹,意图背叛后唐李存勖,结果被义子王都囚禁,王都继任节度使,不久便被契丹军围困在定州。李存勖亲率五千铁骑北上,先后在新城、望都大败契丹军,解除定州之围,并乘胜追击至幽州。

  由于李存勖在923年消灭了后梁并正式创建自己的后唐,完全控制了中原地区,并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将整个北方地区悉数征服,且消灭了四川的割据势力,国势达到了顶峰。无论是疆域还是人口军力都远远超过了辽朝,迫使阿保机不得不放弃难进中原的幻想,转而去征服漠北和西部草原上的游牧部落。

  契丹人的第二次尝试是在辽太宗时期。

  942年,向契丹称臣并进献了燕云十六州的后晋皇帝石敬瑭病死,继位的石重贵拒绝继续称臣,于是辽太宗发倾国之兵入寇,后晋军队奋起抵抗。契丹军队非但没有占到便宜,甚至多次遭到惨败,最严重的一次辽太宗本人竟然只能骑着骆驼逃跑,最终竟然是依靠后晋军统帅杜重威的率部投降才获得胜利。

  947年初,契丹军队在后晋降军的导引之下顺利进入都城开封,然而后晋的太原王兼任北面行营都统刘知远,先是拒绝承认辽太宗为皇帝,随后更是自立为帝,建立后汉王朝。

  由于契丹军进入中原后军需不足,到处以“打草谷”的名义大肆掠夺财物、杀害无辜百姓,中原地区人民反抗不断,刘知远乘机下诏禁止为契丹括取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于是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附。

  契丹军眼看侧翼被威胁,急忙北撤,沿途又接连不断遭到地方军队和民众武装的袭击,损失惨重。

  这次开局便非常不利的南征以灾难结束,既说明了辽朝的军事力量远远称不上强大,也印证了山西战略地位的重要。自此之后,辽朝的皇帝们吸取了教训,再也没有去策划完全征服中原的战争。

  后唐的李存勖和后汉的刘知远,这两位先后阻断了契丹辽朝南进中原之路的皇帝,都是沙陀人,且都是依靠山西起家的沙陀军事贵族,故而我们可以说,实际上是盘踞在山西的沙陀人阻断了契丹人的南进之路。

  备注:沙陀族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原名处月,西突厥别部。处月分布在金娑山(今新疆博格多山,一说为尼赤金山)南,蒲类海(今新疆东北部巴里坤湖)东,名为“沙陀”的大沙漠一带,因此号称沙陀突厥,简称沙陀。唐代文献将沙陀原来的名称处月,译写成“朱邪”,作为沙陀统治者氏族的姓氏。沙陀人从唐末迅速崛起在代北后,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民族:镇压黄巢起义,争霸中原,左右唐室,并最终在五代建立了自己的封建王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