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朝廷对官员有什么约束政策?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官员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宋朝腐败现象丛生,以至于,很多朋友都会误以为宋代统治者对官僚阶级缺乏教化。实际上,两宋时期的朝廷均对官员制定了一系列的约束政策,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在当时的开封府,餐饮业可谓相当发达,大大小小的饭店遍布大街小巷。想要享受到高品质餐饮服务,可以挑选配有“驻唱”的豪华酒楼;想要以亲民的价格喝顿小酒,亦可选择那些挂着招牌的小酒肆。不过,不论是大小酒店,基本都与官员无缘。
在宋朝,官员是不敢堂而皇之地进入酒楼大吃二喝的。因为,官员一旦在某个酒楼与人觥筹交错,不论他花的是公费还是自掏腰包,被御史看到了都是一件麻烦事。御史只需将这种情况呈报到朝廷,该官员就得受到严惩,丢掉乌纱帽。
这种现象,在其他朝代是基本不会出现的。可在宋朝,官员想要应酬,除了将客人邀入府上之外,便只能在驿站中筹备饮宴了。想要在民办酒楼里觥筹交错一番,无疑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根据《归田录》的记载,宋真宗时期发生过这么一档子事。
当时,身为帝王之师的鲁宗道家里来了贵客,因为府上没有酒具,所以便只能换上便装,带着客人来到当地比较不错的馆子仁和楼吃顿饭。鲁宗道是比较低调的,他生怕在大街上撞见熟人,所以一路上躲躲闪闪,连高声说话都不敢。
恰逢这天宋真宗召见老师,鲁宗道来到皇宫里时,宋真宗劈头盖脸地责问道:“何故私入酒家?”鲁宗道支支吾吾地阐明实情,宋真宗立即对其进行了一番教育,“卿为官臣,恐为御史所弹”。连皇帝的老师都得受到限制,更何况是普通的官员呢?
除了不能随意出入酒楼饭店之外,宋朝的官员还“不得取食味于四方”。也就是说,所有官僚阶级,都不能凭借职务之便,向地方索取土特产或菜肴。历朝历代,地方官敲诈地方,横征暴敛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宋朝政府便颁布了这条政策,旨在约束官员。
《邵氏闻见录》中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话说,宋仁宗身染重病,茶饭不思。皇后想要治好老公的病,于是便想托人去江淮一带采买些特产糟白鱼,给宋仁宗调理身体。然而皇后派人寻遍京城,始终没有买到糟白鱼。
正当皇后愁眉不展之际,正赶上宰相的吕夷简的夫人来到宫里向皇后请安。考虑到吕夫人是寿州人,她的家中想来收藏有糟白鱼,于是,便对其说道:“上好食糟淮白鱼,祖宗旧制,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无从可致。相公家寿州,当有之。”
皇后既有安排,吕夫人自是不敢马虎,立即从老家买来白鱼送到皇宫里,了却了皇后的心愿。因为吕夫人的家乡盛产此物,所以倒也不算违背“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的初衷。
既然,宋廷对官员有这么多的限制,那么,为什么还要说两宋时期是文臣的天堂呢?
在宋朝,执行时间最长、效果最显著的政策,便是宋太祖曾说的那句“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得无辜杀害文臣和谏官,这是专门用于约束后世皇帝的。
这就是太祖碑誓,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里立下此碑“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条政策,倒不如说是老赵家的家规。
但毕竟此为皇帝老子所说的金口玉言,所以执行的效果远胜于政策法令。
宋朝前后三百多年,统治者极少对文人集团或是谏官开刀,甚至多次因为这条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刀下留人”,救下那些犯了死罪的文臣。当年苏东坡因反对改革蒙受杀身之祸,就在他即将被砍头的当口,宋神宗突然想到太祖立下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便按捺住心头的怒气,将苏东坡从死牢里捞了出来。最后,老苏只是被贬官而已,并没有被砍头。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历朝历代的京官都像是行驶在风口浪尖上的小船一样,稍有不慎便会因龙颜大怒而丢了性命。相比于其他朝代的冷血皇帝,宋朝的皇帝多了一丝人情味,他们不会对文臣妄动屠刀,是以文臣在宋朝活得相当安逸。因此,即便两宋对官员有诸多限制,不让他们出入酒楼饭店,禁止官员取食味于四方。
但即便如此,若文臣可以选择活在哪个朝代,相信大多数士大夫都会选择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