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时期的司马姓氏是皇族姓氏,为什么后来很少见了?
中国古时候皇权至高无上,大部分王朝的皇族人数都会飙升,姓氏也得到极大的发展,比如汉朝时期刘姓,在最近的统计中,人数多达6.46千万人,而唐朝时期的李姓,更是高达9.53千万,这两个大姓,就已经占全国人口的非常之一,可想而知,一个王朝对一个姓氏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司马姓氏是晋朝时期的皇族姓氏,翻开两晋时期的政治史,基本上也是“司马当道”,来来回回全是司马家族的人,两晋时期人口本来就稀少,司马姓氏作为国姓,占有全国人口的比重应该说是历朝历代最多的,然而,在现在却极少有司马姓氏的人,这是为何呢?
主要原因,就是相比于汉朝和唐朝来说,晋朝统治的时间太短了,两汉加一起统治超过四百年,唐朝统治289年,而两晋加一起只有156年,就这156年还遭遇各种动乱,导致司马家族遭受重创。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15年后灭了东吴,进行统一,然而仅仅在统一20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全都是司马家族的皇族,为争夺皇位互相征伐,死伤无数。
司马家族内乱之后不久就爆发了五胡乱华,作为统治阶层的司马家族再次遭受巨大打击,西晋灭亡后,一些地主老财来了一个衣冠南渡,在东南建立东晋,实际上就是苟延残喘,司马家族的影响力更是有限。
梳理起来,整个西晋立国50年,统一时间只有36年,还有16年的时间处于动乱之中,而东晋虽然有一百年的统治,但是本身已经是丧失中原地区的地方割据势力,东晋本身已经是四分五裂。
最后刘裕终结了东晋的统治进入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朝这个几百年的乱世中,作为曾经的皇族,司马家族必然不会受到任何一个政权的欢迎,甚至还不如普通家族。
当时流行门阀士族,到隋唐时期的五姓七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司马家族都未能列入其中。
当然,晋朝的司马家族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其实也跟自己作的有关,从司马炎把皇位传给一个“何不食肉糜”的傻子开始,司马家族就注定要悲剧了。
当然,除了司马姓氏之外,大多数复姓在今天都很少存在,我们看武侠小说中,尤其是古龙武侠中,经常出现上官、欧阳、诸葛、慕容等复姓,复姓在古时候应该是有很多的。
不过复姓的减少,也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主要是经历几次大的改姓运动造成的,在南北朝时期,北魏进行了一场太和改姓运动。
北魏是游牧民族政权,当时这些游牧民族都是复姓,甚至不止两个字,而是三个字,比如北魏的皇族拓跋氏就是三个字,北魏孝文帝时期为了使得鲜卑族融入到汉文化当中,进行了一场大的改革,其中就包括改姓,将大多数复姓都改为单姓。
就连拓跋氏都改成了元姓,那些游牧民族也都跟着改了,只有少数姓氏没有改革。
当然,北魏政权也不是全国政权,针对改姓的目标人群,也都是游牧民族,很可能并未涉及到汉族人的复姓。
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间,进行了一场空前的改姓运动,彻底终结了复姓,因为在明朝之前,蒙古人统治了中原将近百年,对汉族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朱元璋恢复中华后,直接禁止蒙古姓氏。
除此之外,基于当时战乱后,有的地方地多人少,有的地方地少人多,朱元璋进行了一场人为的移民活动,也就是强制性要求地少人多的人口向地多人少的地方进行迁移,由于这次移民政策要求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于一地,大多数人不得不改姓,这次移民浪潮,对复姓来说,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总体来说,到明朝中期开始,基本已经没有复姓了,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发出“复姓至我朝则益少矣”的感叹。
总结起来,司马姓氏虽然是晋朝的皇族姓氏,在一定时期内也是豪门大族,但是由于自己不珍惜,使得政权统治时间过短,再经历一些动乱,最后经过上千年历史的发展,不知何时的姓氏政策,整个复姓都逐渐减少,司马姓氏自然不能幸免。
事实上,大姓吞并小姓在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事实,如果观察中国姓氏人口变化的话,就会发现,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占有所有人口比重的也越来越高。
打一个比方,假如抽出100个男人,大姓90人,小姓10人,这个时候大姓占比是90%,而小姓的占比是10%,大姓比小姓多80人。经过一代的生育(我们假设都是生一胎),大姓180人,小姓20人,人口占比相同,但是大姓的人口却比小姓的多了160人。
有人口专家曾经说过,随着人口膨胀,各姓人口数量差异越来越明显,最后结果是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人口越来越少,甚至被淘汰。
复姓大多数都是小姓,姓氏人口减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