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台之战中,冉闵真的刚愎自用、不自量力吗?史料是如何记载的?

  廉台之战发生在十六国时期,是前燕击灭冉魏的决战。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目前网上流传的各种小说或者史评中,廉台之战的起因被描述为冉闵刚愎自用自不量力,不顾众寡悬殊的不利形势,拒绝部将们劝他暂时避战的忠言,愚蠢简单地立刻冲上去与鲜卑军硬打硬拼,以至兵败被杀。但是当我们细察原始史料,却发现这些说法与真实情况全然不同,存在误解史料或断章取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各权威正史的研究,同时参考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对廉台之战进行了详尽严密的考证。

  《晋书·慕容俊载记》的记载:“俊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讨冉闵于安喜,慕容垂讨段勤于绎幕,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闵惧,奔于常山,恪追及于泒水。”

  《资治通鉴》的记载:“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

  由此可见,魏昌之廉台就位于泒水之畔,两者是同一地点,换言之,廉台之战的地点就是在泒水之畔的廉台。从史书中记叙来看,冉闵军队是有计划地向常山步步南撤,刻意把敌人引向廉台的河畔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击败鲜卑铁骑。 当然,燕军皆为骑兵,按说是能够很快就能追上冉闵军的,而之所以到廉台才交战,应该是因为冉闵一路上边打边撤,所谓“十败”,盖指从安喜之战开始,到撤退至廉台为止,一路连续10次击败慕容恪。

  如图为今河北省地图,由北向南依次为:

image.png

  中山,今保定市之定州市;

  安喜,今保定市之定州市境内;

  廉台,今石家庄市无极县境内;

  常山,今石家庄市正定县南部;

  襄国,今邢台市;

  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

  从地图上我们可见,冉闵于352年初终于攻克了襄国,终于可以腾出手对付之前一直无暇应付的前燕了,于是冉闵就立即率领部队离襄国北上,进驻中山(已被前燕占领)以南的安喜,除了“游食”搜集粮食外,应该还有在此防堵燕军南下的目的,燕王慕容儁则坐镇中山,派慕容恪及相国封弈向南讨伐冉闵,冉闵率军南撤,一路且战且退,连续10次击败燕军的追击,终于撤至泒水之畔的廉台,企图利用这里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的有利地理形势挫败燕军,当然魏军还没来得及进入丛林即被燕军引回,于是两军都始终没有进入丛林,而是在泒水之畔的平地进行了惨烈的最后决战。

  冉闵的选择不是没有道理。

  此时的慕容恪部由于孤军追击,已经和慕容儁的主力拉开了距离,无法得到援助。况且燕军大都是善射的轻弓骑兵,机动力很强,尽管冉闵屡屡将之击溃,但因安喜地处原野,轻骑兵即便失利也不过是四散逃走,过不了多久又散而复聚,冉闵的军队为步骑协同,很难追上这种敌人打歼灭战,所以尽管打了十场胜仗,也一直没能取得决定性战果。可现在不同了,魏昌城侧面是山丘丛林地带,慕容恪背后就是泒水,一旦溃败就再也无路可逃,只能被赶进泒水里淹死,想再一鼓而散,散而复聚,是做不到的。

  冉闵勇猛无比,所部将士皆为精锐,此前曾经多次击败燕军,燕军因此都非常畏惧,慕容恪为克服部下的惧敌之心,特意在阵前激励将士:“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

  冉闵虽然在平地上野战对决也照样能够多次击败慕容恪的优势骑兵,但为稳妥起见,他先引军向丛林进发,欲引燕骑兵至丛林作战,以选择更合适战场,以图一举击溃燕军,但是慕容恪的参军高开却识破了冉闵的计谋,遂说服慕容恪不入丛林,而派轻骑截击魏军,然后佯败诱敌至平地,冉闵见燕军识破自己的计谋不肯进入丛林,又受不得燕军激将,加之粮食短缺士卒饥疲不能久拖不决,且鉴于自己此前已经有过多次在平地上击败慕容恪的先例,遂决定干脆将计就计,就在平地上与慕容恪进行决战,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在令燕军后无退路的泒水畔歼灭燕军。只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慕容恪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招数,致使他一招棋差,满盘皆输。

image.png

  屡次败于冉闵,慕容恪此时已经把对手的战术和习惯琢磨透了。

  燕军大都是骑兵,兵种过于单一。骑兵突击力和机动性虽强,却不像步兵能够组成严密方阵,以盾墙或长矛墙来进行防御,一旦敌人的骑兵冲过来,就只有对攻的份儿。而冉闵率重骑兵突击骁勇无比,跟他对攻实在讨不了好。所以冉闵每每留步兵和弓弩手庇护左右两翼,亲率重骑兵突击燕军中军骑兵,这战术屡屡得逞——他的两翼还没有被燕军两翼骑兵突破,燕军的中军骑兵就已经被突破了,从而导致燕军整个战场的溃败。

  既然这种战术屡试不爽,那么冉闵肯定还会使用这种战术。但是这一回,慕容恪偏要把难以形成防御阵容的骑兵布置成不动如山的铜墙铁壁。

  决战的这一天,双方在魏昌城附近的廉台列好了阵势。冉闵一如既往,亲率重骑兵直取慕容恪的中军大旗,左右翼步兵缓步前进,随时固守。慕容恪则下令左右翼前进,中军骑兵与冉闵对攻。

  冉闵骑朱龙宝马,左操两刃矛,右执钩戟,一马当先冲入慕容恪中军阵地,顺风斩杀数百名鲜卑勇士,委实骁勇无比。但当他冲垮了第一阵燕军骑兵,和第二阵燕军骑兵交锋后,骇然发现原本一冲就散的骑兵突然变成了严密的方阵。原来慕容恪竟将第二阵的五千鲜卑精骑都以铁索相连,如此列阵,除非斩断铁索,又或将挡路的每一匹马都杀死,使铁索坠地,否则休想前进一步。不仅如此,心思缜密的慕容恪将五千铁索连马放置在第二阵,是借第一阵骑兵加以掩护,以防被冉闵提前识破会改变突击方向,等近在咫尺才发现铁索就已经晚了。

  冉闵和他的重骑兵全部为铁索连马所纠缠。慕容恪指挥中军骑兵包抄冉闵亲卫骑兵的同时,指挥左右翼骑兵向冉闵滞留在后的步兵发起突击。这一场惨烈的血战从上午打到中午,魏军前锋甚至一度突破连环马铁阵冲至慕容恪本人附近,一度几乎力挽狂澜,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参军高开也在激战中因身受重伤而丧命,足见战斗之激烈,但此时不光是慕容恪的中军骑兵围住了冉闵,慕容恪的左右翼也消灭了冉闵的步兵,掉头包抄回来,对骁勇的大魏皇帝形成了重重叠叠的包围圈。

  冉闵凭借勇猛和亲卫死战杀开血路,溃围而出,但向东跑有二十余里,坐骑因伤重和疲惫而突死,冉闵被紧追不舍的燕军骑兵所俘。

image.png

  八月,邺城陷落,冉魏亡。

  附《资治通鉴》的原文:

  魏主闵既克襄国,因游食常山、中山诸郡。赵立义将军段勤聚胡、羯万馀人保据绎幕,自称赵帝。夏,四月,甲子,燕王俊遣慕容恪击魏,慕容霸等击勤。

  魏主闵将与燕战,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谏曰:“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闵怒曰:“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谓曰:“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皆自杀。

  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朱龙忽毙,为燕兵所执。燕人杀魏仆射刘群,执董闵、张温,及闵皆送于蓟。闵子操奔鲁口。高开被创而卒。

  《晋书·慕容俊载记》的相关记载:

  俊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讨冉闵于安喜,慕容垂讨段勤于绎幕,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闵惧,奔于常山,恪追及于泒水。

  《晋书·冉闵传》的记载为:

  时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距之,与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言于闵曰:“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闵怒曰:“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

image.png

  对慕容恪之“连环马”问题的考证:

  在历史上颇有点名气的廉台之战中,慕容恪利用“连环马” 战术击败了冉闵的少数步兵,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感到有必要澄清网上常见的两个误解。

  第一个是,慕容恪的先前的“十败”到底是不是诱敌之计?

  《资治通鉴》记载:

  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

  如果燕军的“十败”真的是假装败退而非真败的话,那么燕军就无须感到恐惧,否则岂不是自我矛盾了?另外慕容恪还不得不特意为此巡陈并发表演讲以激励军心,也正是为了克服燕军的恐惧之心,这同时也证实了燕军此前的“十败”确确实实的是失败了,因而皆有惧敌之心,否则慕容恪就无须特意为此巡陈激励军心,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

  换言之,兵力的众寡悬殊,其实并不妨碍冉闵屡次以少胜多,冉闵凭借着盖世勇猛和出色军事指挥,照样可以多次击溃鲜卑铁骑,这样看来,冉闵拒绝部下的劝阻,执意迎战慕容恪,就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缺乏头脑,而是符合他的作战特点的,只是晋书的记载过于模糊与简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而资治通鉴则考证订正了这个问题。更何况,冉闵的迎战也并不是人们所经常误解的那样去发蛮劲硬拼,而是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有计划地且战且退,刻意把敌人引向廉台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挫败鲜卑骑兵。

  第二个问题, 冉闵十败鲜卑军的地点是到底是平地还是树林?

  目前网上很多人因为不愿认真阅读史书,人云亦云地误以为冉闵十败鲜卑军的地点是树林,认为慕容恪的“十败”不过是因为他的骑兵在树林里优势不明显,而冉闵步兵则在树林中善于发挥优势,然后冉闵中了慕容恪的诱敌之计,愚蠢莽撞地追出树林,把自己送到平地上供慕容恪的骑兵宰割,从而全军覆灭。事实上,这种看法完全是主观臆断和凭空猜测,与真实情况恰好完全相反。

  按《资治通鉴》记载:“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 ”

image.png

  由此可见,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1,冉闵与慕容恪十战,皆败之;

  2,鲜卑军畏惧,慕容恪巡陈鼓舞军心;

  3,冉闵军队开始离开平地,向树林移动,但是还未进入树林,是在去树林的半路上;

  4,慕容恪派兵在半路上截击魏军,假意败退,诱魏军返回平地。

  由此可见,慕容恪实际上是在善于发挥自己骑兵优势的平地上,被人数远少于自己的魏军步兵所击败的,魏军的战斗力之劲强可见一斑。 这说明即便是在平地上野战对决,冉闵也照样能够以劣势步卒击败慕容恪优势骑兵,这样看来,冉闵在廉台之战中依旧把战场选择为平地,就不能简单地说是错误的,而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

  可见,即便是在众寡悬殊的不利兵力条件下,在以步战骑的不利装备条件下,在平地上野战对决的不利战场环境下,冉闵也照样能够击溃天时地利人数装备都占尽优势的慕容恪军。换言之,冉闵的失败关键不在于上述诸不利条件,不在于他“不纳忠言”或“愚蠢莽撞”,而在于他遇到了慕容恪的“连环马“。

  至于慕容恪的连环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按《资治通鉴》记载如下:

  “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朱龙忽毙,为燕兵所执。”

  这里似乎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冉闵的兵力大约为1万人,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什么异议,那么慕容恪的兵力究竟有多少?

  关于燕国军队的总人数,燕军南下前夕,“简精卒二十余万以待期”,有精兵20多万,但是燕军南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攻占了幽州全境和冀州的部分地区,得到了大批的人口以提供兵源和给养,并收编了大量后赵军队,同时又有大批杂胡投降了前燕,所有这些都足以使前燕的兵力获得极大的扩张,因而廉台之战时前燕的总军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余万”。

image.png

  再根据史书记载推断,慕容恪军的中军应该一共有两道前锋,一道是5000连环马方阵,一道用于在前面遮挡视线以迷惑魏军,如果两道前锋的人数相当的话,那么两道前锋合计1万人左右,两道前锋之后则是慕容恪亲自指挥的中军主力,是燕军的全军中枢,负有保护慕容恪的重责,因而自然要比前锋多得多,即便只有前锋的2倍,也当有2万人,那么中军一共合计约为3万人。 而鲜卑军分为三部,从慕容恪的部署来看,起决定性攻击作用的是“燕两军从旁夹击”,而正面的燕兵中军主要是用于暂时阻挡冉闵、以待两侧伏兵齐上夹攻而已,因而两侧伏兵人数应该不会少于正面燕兵的中军,那么按左右两侧军与中军相等、均为3万人的话,那么鲜卑军总人数应该至少有9万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保守的数字了,不能再少了,但是再多的话也恐遭人诟病说太夸张,所以我就取鲜卑军为10万人。

  由于慕容恪骑兵即便是在平地上野战对决,也无法挫败冉闵的少数步兵,反而被连续10次击败,因而不得不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想出一个笨法子,也就是将最精锐的五千名鲜卑勇士用铁链锁起来,并牺牲他们的生命作为肉盾墙,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当然,连环马之前方还应该有另外一层骑兵,用于阻挡魏军的视线迷惑魏军,而将五千铁索连马放置在第二阵,以防被冉闵提前识破会改变突击方向,等近在咫尺才发现铁索就已经晚了。

  慕容恪则率领中军的主力部队部署在连环马之后,为连环马前锋部队的后盾,冉闵“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亦即发现中计没有退路后,立即断然下令直冲慕容恪亲军,企图擒贼先擒王力挽狂澜来个鱼死网破,并顺风斩杀数百鲜卑勇士,突破连环马铁阵后直冲至慕容恪本人附近,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参军高开也在激战中因身受重伤而丧命,一度几乎力挽狂澜,但是这一切已经太晚了,因为两侧的燕军主力部队已经围上来了。

  应该说,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行动还是很迅速的:“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但是正面的连环马鲜卑骑士却被冉闵本人瞬间斩杀数百人,盖因他们被铁链联结在一起,无法自由躲闪与还击,因而为砧上之肉任人宰杀,同理被冉闵部下所斩杀的也必然极多,很快就死伤殆尽了。毕竟,这些燕军将士无法自由躲闪,很容易被人砍杀丧命。但笨招归笨招,对付冉闵这种前所未见的强敌还是终究有奇效的,冉闵似乎也没有料到慕容恪居然会不惜牺牲部下将士们的性命去博取战争。虽然慕容恪牺牲了最精锐的5000勇士的生命,但是却有力地阻滞了冉闵军的突围进度,为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而这时冉闵兵力短缺的劣势开始凸现出来,而慕容恪的兵力优势则开始发挥出来,于是“围闵数重”,而这是此前世界上任何名将都不曾碰到的新情况,也是冉闵所事先根本无法预料到的,因而遭到挫败,全军覆灭。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