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20万军队每天都是巨大的消耗 李自成来了真的不用纳粮吗

  你真的了解李自成造反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不纳粮吃什么?喝西北风?太平天国十几年,不收税不纳粮?靠精神食粮?闯王来了不纳粮,只是宣传口号而已。

  李自成的大顺军各派系和归附力量,总兵力接近百万。即便李自成的嫡系部队至少也有20万。这么多的军队,每天吃喝拉撒是巨大的消耗,不纳粮难道他们吃土吗?李自成起兵初期,确实是不纳粮的。为啥?有大户可以吃,打土豪分田地。

  当年北方饥荒,政府财政年年赤子,拿不出钱来救灾。但这不是说地方就一穷二白,还是有很多地主和富户的。古时候地主和富户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储备粮食和金银,有的很多代都是如此。他们不需要投资,赚到的物资就这样放在家里存起来。这些是个人财产,明朝政府是动不得的。所以崇祯最后朝廷因发不出军饷,实则已经崩溃,向大户、贵族祈求捐款,才得到10万两银子。但李自成在北京打土豪,共获银七千万两白银,就是这个道理了。

  李自成的起义军每到一处,先将明朝宗室杀死,然后抢劫地主和富户的粮食和银子,敢于抵抗就地杀掉。这样一来,起义军得到大量的物资,应付眼前是没有问题了。但是,明眼能看出来这个方法的局限性。因为一个地方的地主和富户是有限的,他们的物资可能是几代人存下的,不可再生。一旦抢光了,这个地方就成为白地了,不能再提供物资。于是,李自成就必须像黄巢他们一样,四处流动作战,到处抢劫新的地区。

  这种作战方式叫做竭泽而渔,把下蛋的母鸡煮了吃肉,迟早会完蛋。到了起义中后期,李自成麾下饥民已经高达50万。靠抢劫地方,已经难以维持这么多人。李自成无奈之下,曾经在洛阳一带试图建立根据地,也就是让饥民种地交租,商人做生意交税,士兵则屯田。但这些均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没有多久攻破了北京,李自成在一片石溃败,这些建立根据地的行为就完了。

  在北京,李自成的军队一样四处抢劫,甚至烧杀奸淫。由于当时部队人数已经太多,单靠抢劫地主、富户的物资还是有限的。比如白银虽然有7000万两,但粮食不足,从而发展为连普通老百姓一起抢。当时北京城普通老百姓,家里一般也略有些家底,比农民要富得多,有东西可抢。结果就是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迅速失去了对李自成的支持,认为他们是强盗。李自成的成功,其实就来自于不纳粮。因为不需要纳粮,可以吃大户,无数饥民投靠李自成。李自成被打裸奔后几十骑复出,短时间内就有数万饥民投靠。

  但李自成的失败,也来自于不纳粮,他没有及时转变政策建立稳定的根据地,让农民纳粮,提供稳定的物资和兵员供应。说通俗点,他占领的地盘其实根本不是他的,是处于无政府状态。结果满清鞑子杀过来以后,李自成根本站不住脚,也缺乏足够的粮草和兵员恢复实力,一溃千里了。土包子一个。

  一个闯王,一个洪秀全。两个人在起义的时候说的比唱的好听,但是到后来混的一个都比一个惨。洪秀全好歹做了多年的“皇帝”。李自成只做了42天的皇帝,便灰溜溜的逃了。

  迎闯王不纳粮——真的相信就幼稚了!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的发展都是靠农业税收。真正到了明朝时期的时候,资本主义才算是发展起来。商业税也渐渐增加,但是支撑还是农业税。那么这句话怎么来的?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可谓是苦不聊生。但是杞县的一个举人李信,家里面还有一点钱财,于是便开粥铺救济穷苦人家。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他,于是奔走相告:“李公子救活了我们”。明朝末年不单单是百姓吃不饱,当时造反的人也非常多。这不就是在杞县附近,有一支女子起义军。这些人之前基本上都是江湖杂耍艺人,后来实在过不下去了,于是凑在一起揭竿起义。

  在这群女子起义军当中,有一个名叫红娘子的女将军。正好来到了杞县,并且攻破了县城县衙,把县衙里面的粮食全部拿出来救济百姓。在这个过程当中,听说了李信的大名。当时红娘子一想,我这还没有成亲。正好有这么一位热心肠的人,上哪才碰得到?从而强行把他掳走,拿回去当成了压寨丈夫。但是李信是一个文弱书生,哪能受得了这样的生活。于是在被掳走之后,没多久便自己跑回来了。虽然红娘子攻破了杞县的县衙,但是因为势力比较小,攻破之后便很快退走了。杞县又来了新的县令,一听说土匪头子的丈夫来了,立刻把他抓了起来。

  红娘子发现自己的丈夫不仅跑了,而且还被官府抓了起来。又担心丈夫会被杀头,于是又跑回县衙把丈夫救了回来。不过因为两次攻打县衙,红娘子的名声也比较响了,得赶紧找一个大靠山。李信一想反正自己以后也没好日子了,估计到哪都会被当成土匪,索性真的落草为寇。于是在红娘子的劝说下,两人一起投奔了李自成。李信为了不让官府发现自己,还把名字改成了李岩。后来渐渐的成为了李自成的一个参谋,李岩劝说李自成可以把粮食分给穷苦百姓,这样才可以尽快的笼络人心。李自成认为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采取了这个建议,给百姓分了一部分粮食。同时李岩为了让这个效果达到最大化,还造了民谣:“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等俗语。

  闯王不纳粮?那么靠什么来支撑?

  不管后来是不是真的,李自成在前面肯定分粮食给百姓了。谁知道后来这个民谣传的越来越广,当时明朝末年劳役繁重,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所以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全部振臂高呼起来。因此到了后来的时候,李自成的队伍规模越来越大,都是冲着那句话来的:“迎闯王,不纳粮”。当然还有两句话——“均田免赋”、“三年不征”。前面一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最想要的一句,平分土地。到后来清朝嘉庆年间的天理教农民起义,其实也是贯穿了这句纲领。何为三年不征?其实也就是三年不征税,所以说闯王口中的不纳粮,其实仅仅只保持了三年。不过也正是这三年的不纳粮,造就了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很多人都说李自成有百万大军,其实是不到的)

  之所以能够有这样一个蝴蝶效应,主要是明朝末年的一个政策——三饷加派!包括了哪三饷?也就是辽饷、剿饷和练饷!辽饷是明朝末年,增加了往辽东地区的驻军,万历48年的时候,辽饷已经是高达500多万两。平均到每一亩地上,就是每亩增加9厘的税收。这还只是辽饷!后来又增加了剿饷,也就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所需要的经费。以及练饷,也就是朝廷为了训练军队花的钱。崇祯10年的时候,前者加了330万两。崇祯12年的时候,后者加了730多万两。可能在你的感官里面,这才不是加了几厘钱吗?但是你要知道这是增加,前面还有一个基础。本来一个基础的赋役,都已经让百姓累得直不起腰了。又增加了这么多钱,百姓干脆吃不饱饭了。

  既然连饭都吃不饱,那为什么不去造反呢?造反还有一线生机,因此当闯王李自成发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之后,天下各地百姓纷纷响应。但是真的不纳粮吗?最多三年,后来还是一样纳粮的。更何况那三年口号喊得震天响,最后到底有没有纳粮,估计只有明朝人最清楚。那么李自成大军的钱哪来的?明朝有一个名词——打粮,也就是抄没富豪的粮食。后来为了调动这些富豪的积极性,李自成大军还提出了追赃助饷。也就是富豪主动把钱交出来,来为大顺军事业作出贡献。等到了李自成占领北京城之后,他也没有宣布缴税,而是利用皇宫里面的财产继续支撑。后来发现皇宫里的财产不够用,开始搜刮北京城的富豪乡绅。后来渐渐的地主阶级以及富豪乡绅的钱包也没了,开始指向一些商业劳动者。基本上整个地主阶级,都被李自成得罪了一遍。后来再加上清朝的入关,李自成的皇帝也只不过做了40多天。

  “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割富济贫”这即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起义口号,又是一项政策性的政治纲领。

  具体的办法,就是兼并地主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户,并将耕牛和农用工具一并分给农户,让其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农作物是不用上交的,这就是“均田免粮”。农民生产了农产品后,起义军用现金购买,不强迫,不杀价,这就是“平买平卖”。起义军的资金来源于“输银助响”,就是将官僚地主和明廷官员按职位高低确定助响数额,然后用这钱购买农产品,这就是“割富济贫”。李自成针对当时京、陕、豫、鲁大批灾民,还实行了“开仓济民”的临时措施,这与朝廷不但不拔付赈济银两,反而加紧催收赋税,形成了鲜明对照,由此人民踊跃加入起义军,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来。由于深得人心,人们到处唱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是对李自成赋税政策的最直接明了的宣传。李自成的起义军本身就是由农民组成,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就是因为这一政策执行的好,决不可能自食其言,如果自食其言,无异于自毁长城,所以,不纳粮是千真万确的。不纳粮,不等于不吃粮,粮食当然要吃,吃的粮食是用钱从农民手中购买的,钱是从明朝官员拷掠得来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我只想说,不要先把李自成看成是一个土匪,如果是一个土匪?怎么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跟着他起义呢?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明朝官员投降于他,是不是?他一定有常人不及的过人之处。李自成入住紫禁城之后曾下令:“敢有杀人和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有人认为,李自成之所以会失败,完全是纪律太过严明造成的,农民不纳粮,就只能向官员索取,所以造成无法团结明朝那些归降的人,吴三桂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完全是文人杜撰出来的,关宁铁骑是明朝的军队,不是他私家队伍,不可能为了他的一个老婆,跟着他投降清军。是的,当时的百姓真的不用纳粮,李自成的军队进城后首先要做的是抢!只是抢的对象不是百姓,而是地主权贵等中产阶层。

  李自成的起义军能够快速的发展壮大起来,主要靠的就是这句口号: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煽动性的政治口号让底层的百姓非常受用,不但非常欢迎闯王,而且都是直接加入闯王的队伍。历史上但凡发生农民起义,就一定是破坏当时的政治秩序的,李自成的这种不纳粮的政治主张,抓住了当时时代的痛点,彻底的颠覆了大明王朝最为重要的政治基础,让广大的农民和佃户积极拥护,而且更期待李自成的这种草根力量能够取代大明王朝,重建社会秩序。李自成的这个政治口号虽然争取了相当一部分的底层民众,但是作为军事力量肯定需要财富维持,既然不能打农民的主意,那就一定需要其他的收入来源,李自成的起义军选择了流寇的本职工作——抢。

  抢农民不现实,不但有悖自己的政治口号,更是因为农民根本就没什么油水,起义军选择了中产阶层,这部分人不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与无产者的矛盾很深,对中产阶层下手,不但可以解决收入问题,更能迎合无产者的杀富济贫的期望。当李自成打下的地盘越来越大后,这种土匪似的财富掠夺方式就不灵光了,中产阶层虽然财富多,可是数量是有限的,而这种掠夺不但激起了中产阶层的反抗,更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携财逃离,留给李自成的除了一片穷苦的民众和经济的崩溃外,没有别的。李自成在军师牛金星和大将李岩的建议下,对地主的田地进行了重新分配,准予农民三年不用上缴税赋,三年后照章纳税,此时的李自成起义军才有一点政权该有的基本模样。

  农民们开始安顿下来,流民越来越少,李自成的起义军慢慢的倾于正规化,但是一个政权的稳固不能单单是依靠农民,社会的组成是多元化的,由于李自成前期对中产的掠夺式剥削,失去了这部分阶层的民心,导致李自成得不到地主和士人的支持,以至于李自成的军队和后期政权没有有政治远见的能力加入,所以李自成后来的失败是必然的。从李自成的土地制度来对比,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度,清末时期的太平天国同样是打出了均田地的政治口号,聚集了大批的底层民众,差点没把清廷闹腾下台。

  中国的问题,其实就是土地问题,这是中国千百年来所有问题的根源!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