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修史计划为什么没能顺利进行?有什么困难之处?

  唐高祖李渊登基后曾下令编撰南朝(南梁、南陈)、北朝(北齐、北周)和隋朝的史书,但没能成功,最后以“烂尾”收场,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熟悉古时候史书编撰的朋友们都知道,“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南史》都是在唐朝贞观年间编撰完成的。而除了《北史》、《南史》是私人编撰之外,剩下的六部史书都是唐太宗命令官方组织编撰的。

image.png

  《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武德五年(622年),李渊命令萧瑀、王敬业、殷闻、陈叔达、令狐德棻、庾俭、封德彝、颜师古、崔善为、孔绍安、萧德言、裴矩、祖孝孙、魏征、窦琎、欧阳询、姚思廉等大臣开始编撰北魏、南梁、南陈、北周、北齐、隋朝的官修史书。

  在李渊选定的修史大臣中,萧瑀、陈叔达、封德彝都是宰相,其他人或是三品高官,或是饱学之士,看上去都没什么问题。然而李渊修史工程“烂尾”的主要原因之一恰恰就是这帮看上去没什么问题的修史大臣,这就要介绍一下唐朝初年修史工程最困难的地方究竟是什么。

  南梁、南陈、北周、北齐、隋朝虽然是五个朝代,但其距离李渊当皇帝的武德年间都不是很久(特别是隋朝)。正因如此,唐朝武德年间的很多高官勋贵要么是南梁、南陈、北周、北齐、隋朝的皇族或重臣之后,要么就在前朝(主要是南陈、北周、北齐、隋朝)有过事迹。

image.png

  比如萧瑀是南梁昭明太子的曾孙,西梁明帝之子,隋炀帝的小舅子;陈叔达是南陈宣帝之子,陈后主的弟弟;封德彝是北齐太保封隆之的孙子,隋朝重臣杨素和虞世基的属僚;裴矩是隋炀帝的“五贵”之一;颜师古是北周忠臣颜之推的儿子,祖孝孙是北齐宰相祖珽的同族。

  想隐晦先人和自己的黑历史是人之常情,但又是修史的大忌。李渊找了这么一大群与前朝关系密切的大臣来编撰前朝的史书,“撕逼”是肯定会发生的。负责修史的大臣们天天“撕逼”,修史工程自然停滞。而李渊又没本事摆平负责负责修史的大臣,修史工程自然以“烂尾”收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