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在文学和书画领域上的成就有多高?他作为君主又是怎样的?
说到李煜,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李煜一生坎坷,作为南唐后主,虽然在君主应该着力的政绩方面饱受非议,但在文学、书画上却将“偏科”进行到底,颇有建树。
李煜原名李从嘉,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南唐原本的太子是李煜的长兄李弘冀,李弘冀此人有胆略、有眼光、有决断,但根据当时南唐的情况来看,臣民更需要一位仁德的君主而非强势的君主,文弱且貌有异象:一目重瞳的李煜成为了最佳的人选。虽然钟谟认为李煜既懦弱又迷信佛教,根本不是君主的人选,但李璟一意孤行,即使李煜只醉心于诗文书画,即使有群臣反对,李煜还是在李璟驾崩后,在历史洪流的推动下,成为了南唐最后一位君主。
在惊惧和混乱中做了十四年君主后,宋师挥军攻城,而金陵城内人民死伤无数,钱粮匮乏,外援还屡次遭受打击最终被灭。懦弱而喜好和平的李煜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这种积贫积弱的情况下,还屡次向北宋进贡大量财物。可惜的是,宋太祖意在攻城灭国,只用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就轻飘飘地打发了李煜。在一众将军战死后,李煜只有奉表投降。被俘之后,李煜一度情绪崩溃,不仅与宋太祖“相持大哭,坐默不言”,还写下了《虞美人》,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彻底激怒了宋太祖,在一腔宛如春水的愤恨中,被一杯毒酒送离了人世。
李煜在位期间虽然爱民如子,试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改革,但由于南唐中主李璟时期战事连绵不断,国库亏损严重,且国内官僚地主矛盾严重,还存在着通货膨胀、腹背受敌等问题,改革均一一以失败告终。唯一能令人欣慰的是李煜在军事上的谋略与远见,假意对北宋臣服,实际在暗地里招兵买马,悄悄备战。这也是赵匡胤久攻金陵而不能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即便李煜再努力,南唐久积的贫弱和矛盾,使李煜为君为政的这一份答卷,也只能勉强打上一个及格的分数。
李煜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远远大于了他作为一个君主在政绩上的成就。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李煜的词属于花间词派,存世的几十首词,都感情纯真、词句优美,语言精练而极其富有感染力,既有婉约派的柔婉、又有豪放派的潇洒,刚柔并济。个人认为,李煜的词最令人惊叹的还是他融情于景的共情能力。读其词时,往往在脑内构造出词中或美好、或绮丽、或奢靡的景象的同时,也就感受到了李煜在词中表达的热切真情。
李煜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也是惊人的。李煜曾考证过拨镫法的渊源,并总结为“擫押、钩、揭、抵、拒、导、送”八种技艺。古今书学论著大多把"拨镫法"视为执笔法,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以及书法运笔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拨镫法是用笔之法,是执笔与运笔之综合,此法首先是执笔法,然后是在此前提下的运笔法。李煜在画卷上的竹、林石、飞鸟都意境高远,远超常人。
诚如钟谟所说,李煜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当时的南唐已经是风雨飘摇,国库空虚到难以支撑连绵的战事,李煜还是不遗余力地在国内建造佛寺,甚至一度达到了为教废政的地步。他慈悲、柔软的性格形成,也与他笃信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除了书画之外,李煜对于音律也有着不一般的理解,他曾创作乐曲《念家山》及《振金铃曲》,并亲演其声为《家山破》、《金铃破》。《霓裳羽衣曲》因兵乱失传,李煜和大周后二人按谱追寻,更正所获谱曲错误,重订谱曲,使其清越可听。金陵城破后,所订之谱亦被李煜下令烧毁。至南宋年间,姜夔又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并记入《白石道人歌曲》。
李煜作为帝王,虽然表现乏善可陈,即便是尽力也无法挽回风雨飘摇的南唐。但作为书法家、艺术家、词作家,李煜的表现几乎是满分。尤其在作词方面非常“偏科”,能达到李煜用词华美而不堆砌辞藻、感情纯挚而不无病呻吟,兼有豪放与婉约的词人,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