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寿的一生都在修史,他参与了哪几部正史的编撰?
李延寿,字遐龄,唐代著名史学家,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曾有一位超级猛人,名叫李延寿。这个李延寿是一位史学家,他一生的时间都花在了写史书上面。
之所以说他猛,不是因为他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中国古代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当中,他参与了四部正史的编撰!而且,其中有两部,是他独立完成的!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古代向来有系统记载历史的习惯,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优点。正是因为我们习惯于记载前朝的历史,所以我们的历史是完整的,这也是我们这个文明能够保留传承下来的根本原因之一。
至于其他文明,比如隔壁某个喜欢玩摩托车叠罗汉的国家,人家就没有这个习惯,所以导致他们的文明出现了多次断层。连马克思都说,他们压根没有历史。
中国的第一部正史,就是西汉时期太史公司马迁修著的《史记》。《史记》记载了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所有历史。自从《史记》出现之后,中国历代王朝,就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个王朝灭亡之后,下一个朝代要给前朝修史,以保证我们这个文明的历史完整性。
所以,西汉灭亡后,到了东汉时期,班固写了一本《汉书》;东汉再加上后面的三国时代结束后,又先后出现了《三国志》和《后汉书》。
正常来说,只有一个朝代灭亡之后,下一个朝代的史官,才有可能参与前朝史书的修撰工作。所以,正常情况下,一位史官,只能参与一本正史的修撰工作。而且,能够参与正史的修撰工作,这已经是中国古代史官的至高荣誉了。
但是,到了李延寿这里,情况却变得截然不同了。
李延寿不但参与了四部正史的修撰工作,而且这其中,有两部正史,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这都是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的记录。
这个李延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啥他能参与四部正史的修撰工作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事,我们还得从李延寿这个人说起。
李延寿,字遐龄,生卒年不详。李延寿出身陇西李氏,他的这个李,和唐朝皇族的那个李,确实是一个李。唐朝皇族李氏,也是出身陇西李氏。不过,双方从很早之前开始,就已经分家,不是一个分支。
李延寿的父亲,名字比较有趣,名叫李大师。这个名字在今天看来,可能更像是一个尊称。但是对于李大师来说,他是姓李,名大师,字君威。
和李延寿一样,他爹李大师也是一位史学家。
李大师生于南北朝末期,在李大师4岁的时候,隋朝开国。李大师的祖辈世代为官,曾祖父曾任北魏骠骑大将军,祖父曾任北齐太守,父亲曾任洛阳县令。用现在的话来说,李大师是妥妥的官N代了。
正是因为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李大师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过,李大师成年之后,却似乎对做官没什么兴趣,倒是对写史书很感兴趣。
李大师的这个兴趣爱好,便奠定了后来李家两代人投身史学编撰的命运。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朝代,仅仅只存在了37年就结束了。但对于李大师来说,能够生活在隋朝,其实是他的幸运。因为隋朝建立后,隋朝的统治者,对于修撰史书这件事,格外的感兴趣。
大家都知道,在二十四史当中,《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三国志》,最前面的这四本正史,也被称作‘前四史’。前四史和后面的二十部正史相比,微微有些不同。除了评价最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四本史书,都是私人写的。
因为是私人所写,所以当朝统治者对编撰者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对也就更可靠一些。
前四史当中,最后完成的是《后汉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时代。在《后汉书》成书的同时,中国已经进入了南北朝时代,上百年的南北对峙,连年战乱,让编撰史书这项工作,变得困难重重。
所以,整个南北朝期间,几大政权轮番登场,一直在忙着统一天下,也没空去花大力气修史。至于私人修史,在这期间虽然一直都没停过,但因为连年打仗,北方和南方又常年分裂,所以私人写的史书,也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于是,隋朝建立之后,回头去看南北朝时代的正史,就只能是乱七八糟了。
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是一个很有雄心壮志的皇帝,而且在位时期政绩确实也很突出。作为整个南北朝时代的终结者,杨坚觉得这些乱七八糟的史书,也应该重点搞一下。于是,在杨坚的安排下,隋朝开始组织起大规模的修史工作。
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具有开创性的大事。
在隋朝之前,之前的几部正史,都是私人进行编撰的。隋朝之前的诸多朝代,虽然也有记载历史的习惯,但是正史都是后代私人进行汇编的。
但是从隋朝开始,修订正史,从私人工作变成了国家工程。由国家开始组织专业人士,对前朝历史进行编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无一例外,都遵循了这个传统。
正是因为隋朝对修史的高度重视,李大师也得以从事这份高尚的工作。在这期间,李大师的人生,也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但因为李大师的人生经历,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所以我们暂时忽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去读二十四史当中的《北史》第一百卷,有李大师的传记。
隋朝官方开始修史之后,李大师确实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好景不长,后来因为种种变故,李大师失业了。
说到这里,熟悉二十四史的朋友,可以会发现一个问题:既然隋朝已经开始成立专门的机构,修撰前朝历史,那为啥二十四史当中,没有任何一部是成书于隋朝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隋朝太短了。
整个隋朝,仅仅只存在了三十七年,前面的七八年里,基本上年年都在打仗,所以才统一了天下。后面杨广上位后,又有接近七八年的时间,到处打仗。如此一来,相对太平的时间,就极少极少了。
而修撰历史这份工作,又相对庞大。比如清史,清朝灭亡于1912年,但是清史的修订工作,是直到今天才勉强完成。对《清史》修订工作立项,是在2002年8月。直到2021年,才终于修订完成,即将进行刊印。就算以目前的国力,修订前朝历史都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那么隋朝想要修前朝历史,而且是修订前面好几个朝代的历史,这个难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修订历史,不是简单地摘抄前人的历史记载。而是要通过现有的史料和文物,对载入正史的每一行字负责,尽可能确保每一个字的准确性。今天我们读正史,在某个人的传记当中,可能会读到某某人,祖籍是哪里。就这样一行字,史官在修订历史的时候,可能需要跋涉千里,找到这位古人他们家的祖坟,然后参照人家祖坟上的墓碑来考证,最后才能得到结果。
所以,这个工作量,对于隋朝来说,实在是太大了。直到隋朝灭亡,也没能完整修订出任何一部正史。这对于李大师来说,也是他人生当中最大的一个遗憾。李大师一生的梦想,就是能够编撰出完整的南北朝历史。但隋朝的情况,又注定他无法完成自己的梦想。
隋朝之后,就是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朝代,同时也比较强大。而且,唐朝统一天下的速度很快,从唐朝开国算起,仅仅花了不到七年的时间,就统一了整个中原。唐朝统一天下之后,李大师还活着。但是因为时代动荡的原因,李大师并没有参与到唐朝的正史编撰工程。后来,李大师便回到了家乡,自己独自写史书。
到了贞观二年,李大师死了。
一直到死,李大师都没能完成自己的心愿,没能真正完成南北朝历史的编撰工作。这个遗憾,也成了李大师毕生的遗憾。
李大师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延寿,继承了他的遗志。既然父亲没能完成这份工作,那就由儿子来完成吧!
贞观三年,就在李大师刚刚去世之后,唐朝政局彻底稳定了下来。这一年,李世民正式下旨,重启前朝的历史修撰工作。李延寿作为李大师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自然也被再次征召,参与了这个历史工程。
这个工程开始之后,对于南北朝历史到底该怎么修,唐朝史学界曾一度产生过很大的争论。
这主要是因为,南北朝的历史,实在太混乱了!就算到了今天,八成以上的中国人,可能都很难说清楚南北朝历史的大致经过。
在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三国时代的最后,三分归晋,司马家建立了西晋王朝。然而西晋建立后,没过多久,因为西晋高层的混乱,司马家的几个王爷,为了权力进行乱斗,最后导致北方边疆游牧民族南下,西晋直接覆灭。
因为当时南下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民族,所以历史上也称之为五胡乱华。
西晋覆灭后,残存的司马家皇族,以及很多北地士族逃到了南方,史称衣冠南渡。此后,司马家皇族在这些士族的支持下,在南方又建立了东晋政权。至于北方,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则是先后出现了至少十六个政权。所以,北方的这段历史,也被称之为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时期和东晋,几乎是并行的时代。在此期间,南方相对完成,北方则是一直在混战,陆续出现了前秦、前燕等强大政权。但这些政权,都没能彻底统一北方,更没能南下灭晋。
到了这个时代的最后,北方的北魏政权开始崛起,最终统一了整个北方。几乎于此同时,南方的东晋也彻底灭亡,被后面的刘宋政权取代。
中国历史,也由此正式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形成了上百年的分裂对峙状态,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在这期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四次改朝换代,出现了宋、齐、梁、陈这四个政权。
至于北方,北魏统一北方后,确实稳定了一些。但后来,因为北魏内部的问题,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再之后,东魏被权臣高家篡权,建立了北齐。而后,西魏也被他们那边的权臣宇文家篡权,变成了北周。
此后,北周灭了北齐,再次统一北方。但同时,北周内部也出了很多问题,最后导致外戚杨坚上位,最后篡权建立了隋朝。隋朝建立后,经过数年的准备,最后南下灭掉了南陈,这才彻底结束了南北朝时代。
如此混乱的时代,到底是按照政权去写正史?还是按照南北双方去写?不管哪一种选择,似乎都有不足之处。
最后,还是李世民拍板,选择了按政权朝代去写。
首先,是晋朝历史。之前其实已经好几个版本的《晋书》,但李世民觉得太烂,所以决定重写晋书,将西晋和东晋都囊括其中。这个工作,由当朝宰相房玄龄牵头,带一批人来负责完成。
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宋和齐这两个朝代的正史,在南梁时代都编完了。李世民翻了翻,觉得写得还可以,所以就不用再搞了。但是南梁史和南陈史,这个是必须要搞的。
这两部正史,李世民交给了一个叫姚思廉的人来负责。之所以交给他,除了姚思廉本人是个优秀的史学家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姚思廉本就是个南梁人。姚思廉出生的时候,恰好是南梁灭亡的那一年,而后又在南陈时代长大,在隋朝做官,最后在唐朝写史书。他的父亲姚察,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史学家,一生积累了很多的史料,在隋朝就负责编撰南梁史和南陈史。所以,这两部正史,交给姚思廉来弄,最为妥当。
至于北边的历史,则更加混乱,因为北边长期分裂。李世民翻了一圈之后,发现北魏的正史已经有人写了。写北魏历史的这个人,恰好是大唐第一杠精魏征的一位同族,叫魏收。北魏的《魏书》写得还不错,不用再搞了。
但是北魏分裂之后,分成的北周和北齐,这两个朝代的正史都没搞。于是,李世民就要求一个叫李百药的史学家,来编写北齐的历史;让另一位叫令狐德棻的史学家,来编写北齐的历史。
最后,还剩一个隋朝,李世民将隋朝历史,交给了著名杠精魏征。魏征除了能抬杠之外,本人的史学素养也很高。负责这份工作,游刃有余。
至于李延寿,他同时参加了房玄龄主持的《晋书》编撰工程,也参加了魏征主持的《隋书》编撰工程。魏征和房玄龄两人,都是大佬中的大佬,人家在朝堂上还有一大摊子工作,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史书编撰工作当中。所以,就需要找人来帮他们做工作。而李延寿,就是房玄龄和魏征两位大佬,找来帮自己工作的人。
对于《晋书》和《隋书》,李延寿虽然没有独立完成,但也参与了大部分的编撰工作,这个贡献也是很大的。在整个贞观年间,发生了那么多名留青史的大事,李延寿一个都没参与,他就一直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史官,从事自己的史学工作,乐在其中。
等到贞观时代末期,这几部正史,都已经陆续编撰完成。前朝修史工作,也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是对此,李延寿并不满意。
虽然参与了唐朝的修史工作,而且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长久以来,李延寿一直和官府持相反态度。李延寿的史学观念,是继承自他爹李大师的。他们家是主张南北分修历史的。
所以,李延寿又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从南北对立的角度,分别写下了《南史》和《北史》这两部正史。因为李延寿之前参加过官方修撰工作,掌握了很多第一手的史料。而且,此时唐朝官方的正史修撰,也已经完成。所以李延寿修这两部书,相对而言就轻松了一些。
但即便如此,为了修这两部书,李延寿依然前后花了整整十六年的时间!
《南史》和《北史》这两部书,是李延寿独立完成的。再加上之前的《晋书》和《隋书》,李延寿一共参加了四部正史的修撰工作。这个记录,在历史上是无人能比的。前无古人,后面也是后无来者。
除了李延寿之外,参与正史修撰第二多的,是元朝的脱脱,他参加的金国、辽国,以及宋朝这三个政权的正史编撰。再之后便是欧阳修,主持编撰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还有和李延寿同时代的姚思廉,主编了南梁史和南陈史。
除了这四部正史之外,李延寿的一生,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著作。比如记载了南北朝时期音乐、礼仪、刑法等诸多内容的《五代史志》,再比如记载了整个李世民时代历史的《贞观政典》,可惜这本书没传下来。
总之,李延寿的一生,一直都花在了史学修撰方面。对于中国历史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虽然没参与过贞观时代的那些重要时代变迁,但他在历史方面的贡献,仍是值得后人去推崇的。
实际上,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有着大批像李延寿这样的人存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才能被完整记录下来。这些史官,他们不畏强权,不畏艰难险阻,不求富贵荣华,只为了秉笔直言,为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历史。
这种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深刻去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