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为何心甘情愿把皇位让给李隆基?

  李宪为何心甘情愿把皇位让给李隆基?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李宪不仅让了,还让了两次。之所以这么心甘情愿,一是因为李旦李宪李隆基父慈子孝,李宪李隆基兄友弟恭。二是因为武则天时代留下的名相众正盈朝。这一段权力交接,虽然也不乏刀光剑影,但总的来说清明有序,非常难得!

image.png

  事情的起因是李隆基的伯父唐中宗李显死了,而伯母韦皇后想当武则天。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李显突然死亡,但身后事处理得不错。

  遗诏是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一块起草的。

  选的继位人是唐中宗的儿子李重茂,这个一点毛病没有,父亡子继,天经地义。

  但是李重茂只有十六岁,所以,他的母亲韦皇后,临朝称制,也就是垂帘听政,也没毛病。

  相王李旦,也就是曾经让位给中宗李显的睿宗李旦,以叔叔的身份辅政,这算是对韦后势力的一种平衡,也没毛病。

  就比如后世清朝的辛酉政变,两宫太后垂帘,恭亲王奕䜣辅政一样。相互制约,是个不错的政治安排。

  但是,这中间有个巨大的不同,李重茂不是韦皇后所生!韦皇后却又想着向婆婆武则天学习,想当女皇!这一下就平地起了波澜,顿时引起了李唐王室的重重疑虑。

  遗诏写得挺好,可是施行的时候立刻开始出现偏差。

  宰相宗楚客表示:我反对!

  反对的理由还很强大,说相王李旦和韦皇后,那是叔嫂关系。相处时多有不便,干脆,别让李旦辅政了!就韦皇后自己垂帘 听政就行!

  说实在的,这在风气开放的大唐来说,真的只能算是个勉强的借口。高宗李治都能娶太宗李世民的侍妾武则天,还让武则天当了皇后。李旦和韦皇后的所谓叔嫂关系,又有哪里不方便了?

  但是,玄宗李隆基之前,大唐施行的是多宰相制,而此时很多宰相是韦氏从中宗登基之后,勾结武则天的武氏家族,提拔上来的。

  所以,宰相班子的大多数人乱哄哄地表示支持,还真的就否决了李旦的辅政资格!

  这下,韦后的势力空前庞大。

  韦后也是非常担心的,因为,虽然李旦是很温和的一个人,曾经把皇帝位和太子位先后让给过中宗李显。但是,还有个很厉害的小姑子太平公主,那是非常不好对付的一个人。

  韦皇后背信弃义之后,赶紧调了五万府兵到皇宫,以策万全。

  并且,把万骑,飞骑,府兵这三股最重要的军事力量的六个领头人,全部让韦家的人担任,总指挥则由自己的堂兄,宰相韦温担任。

  这下相王一系,也就是李旦,李宪,李隆基父子和太平公主他们,就非常的担心了。

  没别的,五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05年,刚刚通过神龙政变,把武则天逼得退了位。

  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把李唐王室杀得几乎都快没人了。也就是是李旦和李显是武则天的亲儿子,才被老宰相狄仁杰好歹给护了下来,帝位终于还是传回了李唐王室的李显手里。

  这韦皇后的亲儿子李重润可早就被武则天给杀了,韦皇后现在,没有亲儿子了!她要是当了女皇,把帝位,把江山传给谁,那就真的不一定了!

  所以说,这时候,李宪连性命都堪忧,可真的谈不上让不让的问题,先保命要紧吧!

  谁来力挽狂澜呢?李隆基!本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李隆基!

  也亏得李隆基年轻时候是个斗鸡走狗的纨绔形象,没引起韦后势力的关注。

  韦后调兵之后,第一时间就把相王李旦的王府给围上了。

  有人提醒她把李旦的五个儿子的王府也包围起来算了。但是韦后竟然没同意!

  李宪以往的形象,挽救了李唐王室。

  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也就是文明元年,虽然李宪当过皇太子。

  可是李旦被武则天降为皇嗣之后,李宪就很安静地当他的皇孙。

  到唐中宗李显登基,要封他为大宗正,蔡王。李宪坚决不同意,仍然只当他的郡王。

  所以,韦皇后对他们哥五个很放心,你想啊,最有资格觊觎皇位的李宪都不争不抢的,其他四个有什么好担心的。再说了,都把他们的亲爹李旦控制了,群龙无首,竖子不足为虑!

  这可就给了李隆基活动的机会了!

  广为结交,李隆基的好人缘给李唐王室带来了曙光。

  有大哥李宪顶在前面,李三郎李隆基的日子就轻松多了。

  李隆基是刚从潞州回来的,本来在长安已经没什么存在感了。

  但是他这人的脾气性格挺好的,喜欢结交年轻人,而且,走的路子也对。

  他认准了一个叫王崇晔的年轻人,这个人是长安年轻人交际圈的醒目人物。

  和他交好之后,李隆基顺利地融入了长安年轻人的圈子。

  在事后诛杀韦后的唐隆政变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都是得益于这个圈子。

  其中,万骑的果毅(禁军副职)葛福顺陈玄礼二人,还有禁苑总监钟绍京,都是在这个圈子里认识的。

  万骑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禁苑的位置太重要了,正好在皇宫以北,是进入皇宫的必经之路,正对着皇宫的北门,著名的玄武门。

  经过在长安半年多的活动,李隆基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了。

  当韦皇后做出要当女皇的态势之后,李隆基知道,恐怕这事没法和平解决了。

  找父亲李旦商量,不现实,太扎眼了。找哥哥李宪商量,兄弟两个一旦走得近了,也特别容易引起韦皇后一系的警惕。

  怎么办?找姑姑吧!

  确实,太平公主是个最好的选择了。她有经验啊!

  参与过神龙政变,逼得自己亲妈武则天退位。

  而且,要说李隆基有点自己的私心的话,一旦政变成功,太平公主也没法当皇帝不是?!

  太平公主的反应让李隆基一下子就放了心。

  公主喜而从!

  这不得不说是韦皇后轻视太平公主一系造成的恶果。

  韦皇后单方撕毁遗诏,把相王一系排除在外,看似一家独大,实际上就处于孤立的地位了。

  而李隆基身为相王之子,自己又有实力,再和太平公主结盟,三方势力联合,从数量上可就比韦皇后一系要强了。

  韦皇后的举动,还导致了一个决定性的恶果,那就是兵部侍郎崔日用的叛变。

  崔日用和韦皇后一系的宰相宗楚客关系极好。

  韦皇后露出想当女皇的心思之后,崔日用心里有点没底。

  因为韦皇后的那些子侄们的表现,实在是不让人放心。

  他们为了在禁军中立威,竟然没有选择邀买人心,而是以严刑峻法来树立威信。

  动辄就拿小事情,小过错处罚禁军将士。

  反过来呢,李隆基的护卫王毛仲却和禁军将士整天厮混在一起,一副好哥们的样子。

  同时,这个举动也让崔日用意识到,这位李三郎,怕是有想法吧?!

  这时候就显出李隆基结交广泛的好处来了。

  崔日用和一个叫普润的和尚关系不错,而普润呢,和李隆基关系也挺好的。

  崔日用知道到了自己选择的时候了,就向普润打听李隆基的为人咋样。

  普润把李隆基的事一说,崔日用立刻感到,李隆基有前途!

  于是他就提醒普润和尚,人家韦皇后,这就要动手了,你快催一催李三郎,先下手为强吧!

  唐隆政变成功,李宪一让太子!

  咱们已经没法判断当时的韦皇后是否已经准备动手。

  但是崔日用出于自身的选择,促动了唐隆政变的发生。

  李三郎动手了。

  《新唐书》记载,唐隆政变成功有三个要素:

  刘幽求之谋,崔日用之智,钟绍京之断!

  崔日用促动李隆基下定了决心,刘幽求策动了葛福顺陈玄礼带领万骑参与,钟绍京则在关键时刻同意李隆基通过禁苑直入皇宫!

  就这样,其实也是惊险万分,我们从李隆基的贴身护卫王毛仲临阵脱逃,就可以看得出,即使是李隆基内部也有人对这次政变信心不足。

  不过,也许是人心思定,经历了武则天朝的动荡,人们再也不愿意过那样朝不保夕的日子。

  连韦皇后紧急调入皇宫的那五万府兵都临阵倒戈。

  李隆基顺利地诛杀了韦皇后和上官婉儿。

  唐隆政变成功。

  第五天,太平公主亲手把李重茂从龙椅上扯下来。

  唐睿宗李旦,再次登基。

  李宪身为唐睿宗的嫡长子,本来是最有资格当太子的。

  但是他太聪明,他的话说得很直接。

  太平的时候,按老习惯嫡长子继承,不会给国家带来动乱。

  但是,这是非常之事,应该“立贤”!三弟李隆基虽然是庶出,但是他一手挽救了李唐王室,功莫大焉!

  应该让三弟当这个太子!

  虽然李隆基也多次上表请辞。

  但是他的功劳,确实是太大了。

  唐睿宗李旦于是下旨,认为李宪的举动是“天下大公”,应该予以肯定,所以就立対社稷有大功的平王李隆基为太子。

  本来这是众望所归,挺好的。但是没想到却惹恼了一个人,太平公主!

  这事也怪唐睿宗李旦,这位皇帝,太谦逊,太小心了。

  臣子们汇报工作,李旦先问:这事问过太平了吗?哦,问过了,好!

  那问过太子了吗?哦,也问过了,好!

  太平公主心里不平衡了,开始想捣乱了!

  怎么捣乱?换太子!

  不愧是武则天的亲闺女。她亲妈武则天杀太子换太子简直不要太随意。

  她这一动,又引出了李宪二让太子的义举!

  太平公主之乱,李宪二让太子,李隆基做了五个人的大被子!

  这太平公主真的是经验太丰富了。

  她一旦动手,那就多角度多层次出击。

  先是制造舆论,说李三郎是庶出,还不是老大,没资格当太子。

  再是把这话不断地拿来刺激李宪,妄图激起李宪的政治野心。

  还刻意等在宫门之外,等着宰相们下班的时候,把人家堵在路上,陈说李三郎如何如何没资格,应该换了他!应该让李宪当!

  最后更绝,她去找唐睿宗李旦,说李隆基不甘心当太子,他想把你搞下去!

  为了提高可信程度,还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个术士,说五天之后,有大兵进宫!

  那么,太平公主的计谋,管用了吗?

  这里面,管用得还真有,对唐睿宗李旦的蛊惑起作用了!

  吓得李旦赶紧把宰相们找来,商议对策。

  姚崇,宋璟,张说,韦安石这四位则天朝留下来的宰相起了大作用。

  他们首先劝李旦不要听信这样的话,说这必然是太平公主胡说!

  更进一步,他们说李隆基有大功于社稷,作为皇帝,应该帮助太子扫除政治上的障碍!

  第一步是让李宪和高宗的长孙李守礼别在长安呆着了,干脆出去当刺史,免得被别的势力利用!

  第二步是让李隆基的两个弟弟,也别当禁军的首领了,干脆给李隆基当太子率!直接变成李隆基的势力!

  第三就是把祸乱的源头,太平公主,撵出长安吧!大家就都肃静了。

  李旦思来想去,全部照办了!并且直接让太子李隆基监国!

  那李隆基呢,其实他也没闲着。

  他一直在不断地上书请辞太子,做出姿态。

  为了让兄弟们安心,他还做了一套够五个人盖的大被子,够五个人枕的大枕头!

  意思很明显,他们兄弟五人,兄友弟恭,谁也别想离间!

  一个是大势所趋,众正盈朝,宰相们以国事为重,一片公心,李旦又下决心支持。

  二一个是李隆基做出了敦睦兄弟之情的姿态昭告天下。

  所以,才有了李宪心甘情愿二让太子之位!

  综上所述,李宪看似在大唐权力交接之时无所作为,但正是他的无为才导致了唐玄宗李隆基能够比较顺利地保证了李唐宗室的复兴。

  我们看到,如果不是李宪一直以来的谦逊,

  那么韦皇后就不会对他们兄弟五人一点防范都没有。

  使玄宗李隆基能够顺利地发动唐隆政变,把韦后的政治野心扼杀。

  太平公主作乱时,如果李宪顺势而为,

  那么太平公主一系的势力就会师出有名,这在封建王朝立嫡立长的强大的传统下,

  一定会对刚刚平静不久的朝局造成极大的动荡。

  所以李宪慨然二让太子之位,可以说是明智之举,真的是“天下之大公”!

  不然唐玄宗李隆基也不会在大哥李宪死后,追封其为“让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