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可是明朝的开国大将,他的儿子为什么被圈禁至死
1368年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并于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洪武三年(1370年)春,朱元璋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在这六位公爵中,有一个人的身份最为特殊,他即是朱元璋的义子,又是朱元璋的外甥,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他就是曹国公李文忠。然而这样一位战功显赫身经百战的开国大将,估计做梦都想不到,在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儿子竟会开城降敌,并最终被圈禁至死。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其母亲为老朱的姐姐),李文忠十二岁丧母,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之后投奔舅舅朱元璋,并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其作战勇猛果断,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外甥兼义子非常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至正二十五年的浙江新城大战,更成为了文忠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笔,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春季,张士诚派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朱文忠率朱亮祖等迅速救援,由于敌从我寡,朱文忠召集诸将仰天发誓道:”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自己亲率中军首当其冲,文忠横握长矛率领数十名精锐骑兵,从高处奔驰而下,奋勇搏击,所向披靡。大军乘机进攻,城中军队也擂鼓呐喊着猛冲出城,敌军大溃。朱文忠军追击败兵数十里,斩首数万,大败张士诚军。次年,朱元璋的大军讨伐张士诚,朱文忠受命进攻杭州,杭州守将潘元明投降,文忠整肃军队进入杭州,并下令:“
擅入民居者死。”与城中百姓秋毫无犯,尽得民心。杭州城中因而井然有序,朱文忠获军三万,粮食二十万。其后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1369
年(洪武二年)春天,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出塞,逼近上都,赶走元顺帝。常遇春死后,李文忠受命代替常遇春统率军队,奉诏会合大将军徐达平定北方。1370
年(洪武三年),李文忠被授为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大败北元,元昭宗(元顺帝之子爱猷识里达腊)北逃,李文忠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降服五万余众。李文忠到京城奉献捷报,朱元璋御临奉天门接受朝贺并大封功臣,李文忠功劳最大,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在之后的数年中,大明王朝的每次对外征伐都有这位勇猛善战的开国名将的身影,平定四川、再讨北元、并屡次率军防备边境。在平定福建全境后,他更下达了一条名垂青史的命令:军中的士兵们,都要收养在战乱之中失去父母的孤儿。这个命令的结果,正是史书中一句温情的记录:沿途活命无数。1383年(洪武十六年)冬,李文忠病,太祖亲临探视。次年春,曹国公李文忠病逝,终年四十六岁。太祖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其长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
李文忠死后十五年,燕王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起兵反叛,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先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率军征讨,但耿炳文在滹沱河之战中败于燕军。建文帝遂以曹国公李景隆代其为将,李景隆虽为名将李文忠之子,却只是个纨绔子弟,并不知兵,结果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之战中被燕军击败,丧师数十万众,以致南北攻守形势逆转。燕军逼近南京时,这位曹国公李景隆急忙开金川门投降,致使南京失守。成祖朱棣继位后,封李景隆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梦想着在新朝安享荣华富贵的李景隆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年后,他就被群臣弹劾,朱棣亦鄙其为人,顺势将其褫夺爵位,与家人等圈禁于府,并抄没家产。李景隆曾绝食十日,但却始终未死(估计是不舍得),至永乐末年方才在圈禁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