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棣打进南京当皇帝,其他藩王怎么想?

  历史上朱棣打进南京当皇帝,其他藩王怎么想?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不过继承他皇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

  而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是明朝的三任皇帝。

  也就是说,明朝前三个皇位的走向是这样的,先是朱元璋,再是朱元璋的孙子,再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细说起来的话,皇位一般来说不都是一代一代地传吗?怎么到了明这儿这么奇怪。

  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因为担心皇族孱弱,决定广建宗室、大举封建。明代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意思就是虽然有爵位但在藩府之外不享有土地和臣民。

  藩王可以拥有一定数量的护卫军,少则三千人,多则上万人。朱元璋认为划一部分藩王守边境对抗外患,划一部分藩王防止外臣势大,便能够使国家固若金汤。

图片.png

  但其实分封藩王的隐患早已埋下。朱元璋立下太子,但后来太子亡故,于是朱元璋便立太子之子为皇太孙,意在告诫诸藩王安分守己,辅佐朝纲。

  后来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登基。朱允炆登基后听从臣子建议大肆削藩,于是当时的燕王,后来的皇帝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攻入南京称帝,史称“靖难之役”。

  羽翼渐丰实力大涨,较有实力的藩王威胁不再

  那么我们说到这里就要提出问题了,历史记载朱元璋一共给自己的20多个儿子分了封,也就是说一共有20多个藩王。那么朱棣打入南京当皇帝,这些人难道一点反应都没有吗?为啥就让朱棣成为了皇帝呢?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原因。分封藩王,名义上来说,藩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实际上如果有紧急情况,藩王可以调用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军。朱棣分封后也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势力。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命令军队听从朱棣的安排,出征漠北。当时天降大雪,其他人都认为应该暂缓进军,只有朱棣认为大雪突进必然令敌军难以招架。

  军队听从朱棣调遣大败元军,这时朱棣又设法劝降,对方将领最终归降明军。捷报传回,朱元璋十分高兴,于是越发器重朱棣,在后来的多次军事行动中,朱棣也令朱元璋十分满意,逐渐增长了势力。

  接下来是第二个原因。朱允炆在削藩之时,或许是多有忌惮,先下手的不是朱棣,而是其他藩王。于是部分藩王被削,势力消散。

图片.png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其实朱允炆削藩的速度并不慢,朱元璋死后不到三个月,朱允炆就召集手下商量此事,但可惜的是当时朱允炆手下的人对于削藩也是意见不一。

  几经争论后,最后决定先削周王的藩。后来又相继削弱几位藩王的势力,但现在看来,这无异于打草惊蛇。削藩之举令朱棣有所防范,于是朱棣便早有打算,后来再想削燕王朱棣的藩,已经来不及了。

  而当时有较大权力的藩王,在“靖难之役”前也去世了。没有了强大的敌对势力,朱棣羽翼渐丰。后来朱棣又以家人胁迫当时仍有较大势力的宁王,得其朵颜三卫骑兵相助,实力逐渐壮大。

  由此综合来看,最终朱棣胜利绝不是毫无缘由的。他师出也算有名,建文帝不知所踪,称帝轻而易举

  当时朱元璋死前,为保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帝之位,特地下令“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藩王不要进京。

  可见朱元璋在死前应该也意识到了朱棣的势大,可惜建文帝的皇位最终还是没保住。

  朱棣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的“清君侧”之名出师南京,开启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而在最后,南京城陷,大火四起,建文帝朱允炆在这场大火中不知所踪。

  于是诸多因素合在一起,朱棣称帝便已然轻而易举了。

  所以总的一句话来说,藩王不是不想反对,而是大多已经没有能力反对了。虽然不想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但大局已定,反抗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早点表明心意,最后也许还不会落个太过难看的下场。

  在这场皇位的争夺战中,朱棣可谓是下手快狠准,于是他最后取得了胜利。与之相对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时,既想剥夺藩王的实力,又不想让自己背负上手刃血亲的罪名。

  所以我们说建文帝还是顾虑太多了一些。如果他没有这种想法,说不定在与朱棣的较量中还能多拿捏一些筹码。

图片.png

  不过,事到如今,历史之事早就尘埃落定,事实的真相如何也就只有史学家在探究了,毕竟一切都不能改变了。我们这些后人也做不了什么,只能“望史兴叹”,在后世凭借史书典籍来探究那些历史人物背后的秘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