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协是怎样的一个人
朕不是亡国之君。崇祯的这句话听来似乎颇有道理,崇祯祖兄遗留下的政治毒瘤最后在崇祯一朝遭到了果报,他似乎只是代人受过。但崇祯毕竟当政多年,历史并非没有给过他翻盘的机会,是他的多疑嗜杀,使得大明王朝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这句话若由刘协说出口其实更合理。在灵帝时他是董侯,在少帝时他是陈留王,在董卓时他是汉献帝,在曹丕时他是山阳公。身为天子,他从未享受过当权做主的快感,他的一生好像提线木偶一般,在权臣面前身不由主地起起伏伏。大汉王朝的在桓灵之际已经种下了不可逆转的末路归途。其实年少继位的刘协本有着成为一代明君的资质。从几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一、从容应对得皇位
本与帝位无缘的刘协,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过了大汉王朝的终止接力棒。不知是命运的残酷还是幸运。
何进企图引军阀入京诛杀宦官的图谋被太监们识破,反而被先下手为强杀害。何进的手下以袁绍袁术为首的士族最终不惜兵戎相见,造成了皇宫内外的大乱斗。
两败俱伤之际,反倒被趁机进京的董卓捡了个便宜。董卓在北邙山找到了颠沛流离的少帝和陈留王。护送回京之路,一番交谈下来,董卓对少帝的庸懦无能嗤之以鼻,对陈留王对答如流的捷才印象深刻。
当时的刘协不过八岁,面对一脸凶相的陌生人竟能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展现出了天潢贵胄非同一般的气质。而刘协这一番举动居然能让董卓这个魔头生出废立的念头,更是不可思议。
董卓废掉少帝,扶刘协上马,主要是为了增加自身的威望。按常识,一个无能的君主总要比一个英明的君主好对付,但董卓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固然是天天打仗少读了两年书,缺乏政治头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被刘协个人魅力所吸引。
被董卓推举上来的汉献帝很聪明,知道自己傀儡的身份,从来不和董卓起冲突。董卓直到被杀,一直和刘协相安无事,从没想过再废立或是建立全新的董家王朝。
二、巧施妙手赈饥民
作为皇帝,刘协有一颗爱民之心。尽管身为傀儡,没有多少自主权,但还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兴平元年七月,关中地区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旱灾,一斛穀甚至涨到了五十万,这让普通老百姓怎么吃得起。不久作为帝都的长安城就发生了惨绝人寰的人吃人现象。
不忍见此的汉献帝立即展开救灾工作,下了一道命令,让侍御史侯汶拿出太仓的大米和大豆做成粥分发给贫民老百姓。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汉献帝发现饿死人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缓解。
原来负责具体操办事宜的侯汶瞧不起年少无知,手中无权的傀儡皇帝,隐瞒了私吞的事实,却狡辩说僧多粥少,无可奈何。
汉献帝也不多言,当场做了个实验,各取大米大豆五升于御前熬粥,得到满满两大盆。并结合长安受灾人口和太仓现有米粮,有力地辩驳了侯汶粮食不足的借口。
谎言被拆穿的侯汶得到了五十军棍的赏赐。救灾工作继续按部就班进行,操办人员再也不敢上瞒下骗,于是大多数穷人都活了下来。
三、脱出牢笼意东归
汉献帝并不是个愿意被人操弄于鼓掌之上的受气包,他也曾下定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受够了傀儡生涯的汉献帝决定脱离李傕郭汜的掌握,从长安回到洛阳,回到东汉王朝诞生的地方。
兴平二年七月,汉献帝从长安宣平门迈出,开始了慢慢东归之路。但被各种势力裹挟的他一路走来,并不顺畅。光是从长安到霸陵再到新丰,短短几十里路就走了将近一个月。到了弘农东涧,醒悟过来的李傕郭汜带兵追赶而之至,一场厮杀。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典籍符册落了一地。汉献帝休养了一阵再次东行。李傕郭汜又追赶而至,结果死者甚于东涧。然而皇帝并没有停止东行的脚步。就这样打打杀杀,你追我赶。刘协终于回到了洛阳。
看到洛阳城宫室尽毁,荆棘遍布,满目疮痍的景象,原先还抱有希望的汉献帝才发现大汉王朝几乎已是回天无力。就在心生绝望之际,一个新兴的强藩伸出了有力的大手,将孤立无助的汉献帝接到许昌供养起来。时间也来到了历史上英雄辈出的建安年间。没错,他就是那个号称设使世上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曹孟德。
结语
汉献帝和曹操精诚合作,将汉祚又延续了二十四年。汉朝虽然亡了,但刘氏子孙不仅没有被赶尽杀绝,反而得到了优待。这当然不得不部分归功于刘协柔顺的姿态和巧妙的政治手腕。对刘协和大汉王朝来说,这未尝不是最好的结局。
大历史学家胡三省感叹说,獻帝非昏蔽而無知也,然終以失天下者,威權去己而小惠不足以得民也。
可惜历史没有给过刘协一个真正得以施展抱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