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白面小生并只当过一年开封府尹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包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北宋年间,有位家喻户晓的名臣包拯,他也被世人称作“包青天”,也时常称呼他为“包公”。黢黑的面容,额头上有个醒目的月牙。他为官铁面无私,做事刚正不阿。从戏曲舞台,一直延伸到电视荧屏,包青天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由此,包青天黑脸月牙的形象,遂深入人心,可到了现代。经过考古及很多史料研究,包公其实是个白面书生的形象,而且后来在包公祠的一块纪念石碑背面,也发现了一幅包拯的画像。那幅画像中的包公,文质彬彬,面容清秀,额头上也没有月牙。
他身高一米六左右,一派古时候秀才形象,显然,这跟电视剧及戏曲舞台上的包公,有着巨大的反差。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包公去世后,人们会逐渐把他塑造成“黑脸”的形象,而且包公在历史上,所担任的官职是否跟电视剧里的一样呢?
一、包拯其实只担任过一年开封府尹
电视剧里的包公自幼被父母遗弃,生活坎坷特别苦,靠着哥哥和嫂子抚养长大,所以他称呼自己的嫂子为“嫂娘”。而且额头上的月牙,也是淘气玩耍时,在井壁上磕碰所致。
但据宋史记录,包公从小生活在一个很幸福的家庭里。他长得白白净净是个很乖的孩子,而且很喜欢读书。长大后,包公通过参加科举做了官。不过,包拯年轻的时候,基本都是干的基层小官,直到他五十八岁时,才当上了北宋都城开封府尹一职,并且他也只在这个重要职位上干了短短的一年时间。
当时,老百姓要想告状,不能直接到主管审案子的知府递交状子,而是要通过一个叫“门台司”的机构中转给知府。而门台司这个机构非常腐败,不给钱就不给转送状子,老百姓非常痛恨这个机构。包拯刚当上开封府尹时,便发现了这个问题,随后他便写奏折恳请皇帝撤销了这个“吃拿卡要”的机构。受到了老百姓拍手称快。
包公尽管在开封府尹的时间不长,但他却用刚正不阿,敢于挑战权贵的勇气,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所以开封的老百姓都非常爱戴包公,觉得他是难得的清官。
二、塑造成“黑脸”形象,完全是精神上的寄托
包公从开封府尹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不久便去世,老百姓为了纪念包拯,恳请为他修建祠堂,以求供奉。当时朝廷也顺应民意,把包公生前居住的房子,设立成包公祠。
宋朝灭亡后,元朝兴起。那时候戏曲开始在民间流行。包公的形象,也通过艺术改变被搬上了戏曲舞台。在戏曲中 ,白脸往往代表奸诈小人,为了把包公跟奸臣区分开来,戏曲艺术家们便把包公改成了“黑脸”形象,以便体现出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精神。
事实上,人们通过艺术手法把包公塑造成黑脸形象,主要是人们在精神方面需要那种敢于挑战权贵,为民做主,伸张正义,秉公无私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