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太上皇与太上皇帝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历史上太上皇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历史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太上皇”这个词,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活着就被追封的“太上皇”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话说当年刘邦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的有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和父亲的关系,因为当时他的父亲还健在,所以从人伦角度去考虑,跪拜父母天经地义,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又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此时刘邦已经是皇帝了,可是刘太公还是个平头老百姓,按照古时候的规矩只有百姓像天子“下跪”的规矩,哪有天子向百姓下跪的呢?就算这个人是自己的父亲也很难办,于是这可把刘邦难为坏了。

image.png

  这个时候,有一个手底下大臣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因为你可以效仿当年秦始皇,秦始皇当时称帝之后就给自己的生父庄襄王追封为“太上皇”,而如今你也可以如此,刘邦一听。这个主意好,至少可以解决了麻烦,所以在这之后就追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而刘太公也因为得到了这个头衔所以自此之后身份地位水涨船高,刘邦给他划了一块地盘给他,他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种种菜,可以说小日子比刘邦过的还舒服。

  然而事实上,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太上皇帝”,本质上和“太上皇”差不多,指的都是前朝皇帝提前禅让给自己儿子,为了表示尊敬所以就称之为“太上皇”,可是为何有些人要叫“太上皇帝”呢?其实,可别小看这其中的含义,两者就相差一个字,可是这其中的差别可就大了。

  “太上”的含义是无上、最高,也代表着无上的尊荣,而“皇帝”我们就不讲了,然而“帝”字含义又有谁懂呢?

  而关于这一点,隋唐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颜师古给我们讲解出了疑惑:“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

  从这我们也看出太上皇和太上皇帝的差别,也明白刘太公为什么仅仅只是“太上皇”:

  首先刘太公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当过皇帝,所以按照古时候的规矩他也只能是一个太上皇。

image.png

  其次,刘太公虽然被尊称为皇,可是本身无治国才能,又没有权利,所以这“帝”字称号实在配不上他。

  而“太上皇”和“太上皇帝”的差距就在这:前者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但是后者虽然已经退位了,可是实际上干的却还是皇帝的事,只不过由于不在其位,所以因此区分。

  而历史上很多皇帝也是如此,为什么想要这么干呢?一来呢不想要放弃手中的权力,二来当皇帝有时候又需要背负很多的骂名,所以这个时候还不如提早退位,但是权力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如宋高宗赵构就是如此,因为由于杀害岳飞以及和金人苟合等行为让当时百姓和主战派人士对于赵构一直是颇有微词,而海陵王完颜亮南侵之时,直接把赵构吓破胆了,因为当年杀害岳飞签订协议之时,赵构曾经信誓旦旦的说金人不会再来,可是如今二十年都不到,金人再次南侵,所以你如何向臣民交代呢?

  故而在虞允文大败完颜亮之后,赵构就将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宋孝宗,在很多事情上宋高宗本身并未干预宋孝宗,可是唯有北伐,宋孝宗一直活在宋高宗的阴影之下,可以说宋孝宗在位二十六年,其中二十五年他只是个“傀儡”,为什么?因为很多事情赵构都是自己在抓,直到赵构死后,宋孝宗才算名义上的“亲政”了,所以赵构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就是“太上皇帝”。

  而乾隆皇帝也属于这个范畴,他当时虽然退位了,可是嘉庆皇帝却根本无法管理朝政,军机大事还得靠着乾隆和和珅去决断,更多时候这个嘉庆帝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参拜对象”,实际上直到乾隆死前那一刻,嘉庆都无法亲政。

image.png

  所以“太上皇帝”很多时候都是离位不离权,也是因为给自己合理掌控朝政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而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帝”就是北魏献文帝:

  《魏书》:“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

  而“太上皇”就如同我们文章所讲的了,他们很多退下来之后是再也无法干预朝政了,所以就没有后面这个“帝”字称号了。比如唐高祖李渊,当李世民杀兄夺位之后,李渊便已经成为了一个“傀儡”,不久之后他便将皇位让给了李世民,而他自此就在后宫之中不管朝政了,问题是他想管也没法管了,因为当时整个朝堂都是李世民的人了。

  而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如此,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民心尽失,百官再也不信任他了,而太子李亨则顺势继位,成为了大唐皇帝,并遥拜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晚年真的可以说是“树倒猢狲散”,自己被软禁了,身边唯一一个陪着的就是高力士了。

  所以“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字面意思是差不多,可是这一字之差却有很大差距在里面,这其中的权力大小就不一样,一个只是朝拜对象,一个是离位不离权,甚至挨骂的活都不用自己背,对此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