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朝科举文化发展怎么样?对艺术有何影响?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探寻。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提到金榜题名,即使放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鹄。而在古时候,金榜题名不仅可以光耀门楣,而且可以平步青云,步入上流社会。

  而宋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科举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不少剧作将“宋朝状元”纳入其中,并随着朝代的发展,不断地延续至今。

  01

  科举文化的影响

  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代。不仅录取人数大大增多,而且考试程序上公平公正,为平民仕子打开了星光大道。

  及第后朝廷恩宠优渥,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体现对文人的重视,这份待遇和荣耀是令人艳羡的,“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金榜题名后不仅自己可以步入上层社会,而且还会光耀门楣。此等殊荣是常人很难企及的。在宋代,科举考试以选拔优秀人才为主要目的,不看家世,军功,这是与前朝大不同的地方,这就激发了文人对科举考试的追求,社会上掀起一股考试风。

image.png

  真正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陈母教子》虽为元代作品,但展现的是宋代的社会风气。陈母望子成龙,培养出三个状元郎,实则宣扬读书入仕以求荣身显贵的思想。

  在宋代就有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的说法,他的一生对科举考试矢志不渝,借其一人反映当时整个社会对科举的狂热追求。

  而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巨大。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宋代文人逐渐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读书观,只有勤奋苦读,才有机会跻身于上层社会,步入仕途,实现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改变生活现状。

  由此说,宋代的科举制度改变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向,成为了一种人人追崇的社会风尚。在宋代,科举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因此状元这一头衔在宋代变得非常“抢手”,不管是普通家庭的女子,还是富家子女,都想将自己的姑娘嫁给状元郎。

  而那些位高权重的当官人家,更是如此。因为将自己女儿许配给状元郎,不仅可以巩固势力,还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家族。

  再者也促进印刷术、出版事业的发展。宋代不同阶层的文人都有公平的机会参与科举考试,人人热衷于读书做官,而且科举考试的人数多,内容丰富,需要印刷大量的书籍和试卷,这就促进了印刷术和出版物的发展,宋代的活字印刷术至今闻名于世界。

  印刷和出版事业的繁盛,推动了宋代经济的发展。第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官学和私学逐渐兴盛,为文人士子提供专业的读书环境,宋代的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整个社会教育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一种既不是官学也不是私学的教育体制——书院,也在宋代得到鼎盛发展,并贯彻在宋代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还有就是丰富了文学作品。科举制的兴盛在文学中得到了反映。科举考试的场景、文人的苦读诗书、落魄书生的生活、状元的负心、与女子的艰辛历程等等都作为丰富的题材出现在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当中。

  后世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了宋代所形成的模式和架构,可以说宋代的科举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这一时期的状元不仅在当时意气风发,乃至在后期各朝各代也备受关注,宋代的状元成为了创作者长期不断关注的对象。

  因此,在宋代科举文化的影响下,宋代状元进入到戏曲作品中是必然的。

image.png

  02

  宋金杂剧院本中状元题材剧目的影响

  在宋金时期,中国古典戏曲坛上还未出现专业的戏曲理论著作,没有形成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零散地分布于各种文献之中。

  这时的戏曲理论虽不多、不完整,但这是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在戏剧史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官本杂剧段数》中记有杂剧名目二百八十种,绝大部分是宫廷演出的剧目。

  廖奔先生根据可考情节将这二百八十种剧目大致分了四类:历史与传说人物故事、神话和志怪故事、文人仕女的爱情故事、世俗故事。

  《院本名目》记有院本剧目七百余种,王国维先生认为“其为金人所作。”廖奔先生也为其作了划分:历史故事、传说故事、北宋人物类、爱情故事类、民间故事、当朝故事、市井生活类。

  从分类来看,《院本名目》的题材范围要比《官本杂剧段数》广泛。这两种文献资料对后世戏曲创作影响甚大,成为后世戏曲创作题材的源泉。

  科举制度自成立以来备受社会关注,中举者被视为文人界的“明星”,很多文学作品都以状元故事为主要题材,戏曲也不例外。在宋金杂剧院本中也有反映科举、状元的剧目。

  后期作品中的状元角色是在继承宋金杂剧角色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的。状元形象早在宋金时期就进入戏曲作品当中,对后世的状元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状元每三年才出一个,非常抢手。当权者为了巩固自己在朝的势力,一般都欲选择新进的仕子或有潜力的文人作为自己的女婿,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王魁负桂英》中王魁高中状元后被崔氏看中,另娶名门之女,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宋代,元代作品中也有印记。《荆钗记》中万俟丞相欲择状元王十朋为婿,都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再现。

  这种中状元题材的作品在宋金杂剧院本中就已经出现,对后世状元戏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03

image.png

  结语

  综上所述,宋代状元“入戏”现象绝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特殊的文化心理,在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宋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科举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的科举制度在继承前代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完善,录取人数增多,考试规模扩大,授官优渥,状元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文人中的佼佼者,被人倾羡的对象,拥有至高的荣耀。

  因此,以宋朝科举制度为背景的状元形象,被不断地塑造在剧作之中,而在我们当下的影视剧作中,也经常能够看到“宋朝状元”的艺术形象。

  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宋代负心剧、元代寒士剧、明代仪式剧、清初政治历史剧,每一种剧种的背后都存在特殊的文化心理,与同时代的科举制度、政治环境、创作者的影响都有密切的联系。

  从深层意义上来讲,宋代状元“入戏”现象背后蕴藏了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演变规律以及文学文学与史实的关系。这在戏剧史上是一朵具有重要意义的奇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