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蜀汉会称为三国中最先覆灭的国家,是因为i什么?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可谓是人尽皆知。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人们被诸葛亮的智慧所吸引,说他是智慧的形象代言人。巧借东风、草船借箭.....加上民间盛传,诸葛亮是神仙人物投胎转世,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所以,民间的老百姓更加地尊崇诸葛亮,北方的百姓因诸葛亮这个人物也对遥远西南边陲的蜀国,又多了几分好感与神秘之感。

image.png

  诸葛亮凭借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储备,几次精准地预测出战场的天气预报,令当时的老百姓深深地折服,一幕幕,一篇篇堪称经典的行动,在封建迷信盛行的时期,可是为诸葛亮增加了无数神秘与色彩。

  刘备大限之际,将蜀国托付给他,但是为啥诸葛亮接手蜀国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社会、经济、民生各领域,塌方式崩溃,成为首个被灭掉的国家呢?

  一、不培养接班人,独揽军事指挥权

  他在培养人才不讲可持续性,在行动方针上大搞一言堂,只要是自己决定的就不允许有质疑的声音。

  公元228年,蜀国痛失一员大将马谡,马谡临阵变更计划,不听从原指挥,私自行动,致使街亭失守,这导致了蜀国上下一片哗然,军心动荡,江山不稳,一时间蜀国上下一片哀嚎,用风声鹤唳来形容当时的蜀国气氛,可谓是一点都不夸张,一点都不言过其实。

  街亭是蜀国重要的军事要塞,街亭的得失,关乎蜀国的存亡。

  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稳住自己在朝野上的基本盘,为了稳住自己的自持率,及时的转移国内危机,诸葛亮不惜送掉马谡的性命。

  已经经营蜀国多年的诸葛亮,实际把控蜀国多年的诸葛亮,为了不影响自己可以继续连任蜀国军队一把手的交椅,诸葛亮毅然决然地舍车保帅,用马谡的头来换取民心与一个大公无私的声誉形象。与此同时,诸葛亮降低了自己当年的俸禄与几个虚职,以此更是赚取了一把民心。

  所谓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从另一方面来看,不过是再次印证了诸葛亮在选人、用人方面的重大漏洞与失误。世人都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诸葛亮却在任命急先锋部队失误后,轻描淡写地就将自己的失误,堂堂正正地一笔带过,不得不说,他也是“甩了一手好锅”。

image.png

  人们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即便是将军军事行动失败,名利不成,同样是万古枯,甚至是死的更多,更加的惨烈,这些在诸葛亮后期的军事指挥中都可以加以印证。

  诸葛亮进行决策的时候,基本上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与感觉,进行研判与拍板,其他的谋臣、将领根本就没有机会参与讨论,他们甚至没有资格质疑诸葛亮,不然就会受到打压与排挤。

  久而久之,将领们不得不对诸葛亮唯命是从,不敢也不可能有二心,长此以往也就不得不使得蜀国的谋士集团,正正好地进入了智谋上的单极世界,也使得所谓的头脑风暴不可能实现啊,这对蜀汉指挥政权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使得谋士集团为了自保,不敢有出头的,更不敢有露脸的。

  二、性格过于极端,做事过于谨慎

  单就在用人方面来说,诸葛亮有些优柔寡断,矫枉过正,过于谨慎,甚至说是碎气。

  他就从不肯放手让他人做事,让手下人去独立的做事情,唯恐别人做不好,别人做的事情,总是干不到他心窝子里去,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就是有点强迫症。

  传说在蜀国大营里,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刑法,诸葛亮都要亲自去盯着,一时兴起的时候,他甚至自己亲自上去打。

  诸葛亮认为既然接受了先帝的托孤,就不该有丝毫地懈怠,所以要事必躬亲,任何事情他都要做到面面俱到,在自己可行的领域内,不容许自己有任何的忽略与大意。

  三、猜疑之心过重,不愿意相信别人

  诸葛亮性格多疑。民间百姓都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做为一国实权者的诸葛亮,就是不信别人,对他人的能力总是持怀疑的态度。

image.png

  这也使得诸葛亮的手下,也就是满堂的文臣谋士得不到发掘与锻炼,才华更是得不到施展。一日两日不显眼,但是久而久之,即便你是人才,在温水煮青蛙中也变成了庸才与附庸。

  蜀国谋士集团内部不畅通的晋升机制,在蜀国狠狠地封死了下层谋士合理有序地上升渠道甚至说是爬升渠道,下层有志之士难以打破上升道路上的天花板。他们有体制机制上的拦路虎。

  无数的优质青年,无数的有志谋士,就这样,眼睁睁地被诸葛亮固化老套的管理的管理模式所毁掉。刘备在的时候,可以说各方面都在极力效仿自己的先人,效仿文景之治,当然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经济上,蜀国上下齐心,休养生息。政治上,朝廷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民生上,一片风清气正,活力满满。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培养新人,经济上民生凋敝,政治上大搞一言堂,到了关键的军事上,他更是穷兵黩武,像是杀红了眼,七次出征魏国。西南地区的巍巍蜀汉政权,被世人誉为天府上国的蜀国,就是这样让诸葛亮掏空了家底,走向了衰落。

  诸葛亮死后,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蜀国已经走向了下坡路,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不得不背了诸葛亮的“大坑锅”。

  地区的发展和组织的壮大,需要班集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共谋发展,不然就会不自觉地走向了领导机制上的“霸权主义”和决策上的“一言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