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观在兵法、农桑上的成就有哪些?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您走进北宋文学家秦观的故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人。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20岁,作《浮山堰赋》。24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
兵法
秦观著有系列谈兵之作:《将帅》、《奇兵》、《辩士》、《谋主》、《兵法》、《边防上中下》、《李陵论》、《王朴论》等。其中,《将帅》中的论述尤关国家大计。北宋中期以来,西北二边俱有边患,对西夏、辽国的侵扰,北宋王朝不能有效地抵御,其弊端在于不能选将。
宋代兵制是禁军制度,禁军由中央集中掌握兵权。朝廷为了防范武将拥兵割据,把禁军精锐聚集在京师,而且常常调防,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禁军外出作战,由皇帝派遣将帅,并由皇帝亲自制定作战方略,指示将领,甚至授以阵图。诸将领兵作战,须按照皇帝的部署行动,不得擅改。
这样,宋军与外敌交战,将帅就不能临机处置,总是败多胜少。此文呼吁朝廷选用“天下之将”,赋以重权,“便宜从事,不烦庙堂之论”,可称剀切之论。秦观谈兵亦尤重奇兵。《奇兵》写道:“兵之道莫难于用奇,莫巧于用奇,莫妙于用奇。”着重强调出奇兵以制胜的重要性,明代的徐渭评价此文“笔端奇横,是古今文中利器”。
此外,秦观精研《孙子兵法》而能不拘囿于《孙子兵法》,论兵重“谋主”、“辩士”,撰成专篇论述,视之为“胜败之枢机”,弥补前代兵家的缺略。
农桑
《蚕书》虽不满千字,却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农桑之文,文字高古简约,朴实无华,唯务有用于民生,此文全面介绍了养蚕技艺,从蚕生长、吐丝、结茧的全过程到养蚕的工具器械和避忌,以及西域蚕史,都有比较清晰的勾勒,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蚕书》对保留我国古代养蚕资料,普及养蚕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