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空城计最大的疑点是什么?

  历史上空城计最大的疑点是什么?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司马懿在中国古时候的历史人物中,算是名声相对较差的一位,不过这主要是由于他在晚年篡取了曹魏的权力,结果诞生的晋朝却又弱得不行,这才导致他的口碑很差。在他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前,人们对于司马懿的评价基本还算是比较正面的,因为他在为政、治军方面确实很有才华。

  刘备在223年去世之前,握着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百倍,将来必定可以成就大事……”但是诸葛亮后来多次北伐,却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刘备所说的“大事”,也就是平定北方随后一统天下,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显然就是有司马懿在曹魏统军抗击。

image.png

  诸葛亮是当时乃至于后世公认的一流军事家,而司马懿能够多次抵抗住诸葛亮那凌厉的攻势,最终“拖”死了诸葛亮也拖跨了蜀汉的军事力量,可见其在军事兵法方面到底有多厉害。然而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却又好像犯了一个让人很是困惑的错误,那就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那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由于任命了马谡为先锋去驻守街亭,马谡本人到了前线却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最终导致街亭失守,不仅让诸葛亮的大军失去前行的根据地,而且也让司马懿的大军可以一路上畅行无阻,直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这个时候的西城并没有太多的将士,仅仅有五千左右的老弱残兵,并且西城本身也算不上是坚城,只有着一道低矮的土墙,而司马懿则是有着十五万大军,在这种情况下,看上去无论如何都无法将城池守住,所以诸葛亮麾下的官员纷纷劝他投降或者逃跑。

  诸葛亮却否定了那两个提议,而是选择了坚守,并且成功地守住了,他下令将城门打开,让二十个士兵在城门扫地,街道上都不准有行人,自己带着两个童子在城楼上弹琴,一副安然自在的样子。

  司马懿率着大军来到西城,看到这个景象瞬间就被唬住了,“事有反常必有妖”嘛,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此举必有深意,他冥思苦想了好久,最终恍然大悟:“有埋伏,撤军!”他的儿子司马昭在旁边说:“以此弹丸之地,纵有埋伏又何可惧?”却被司马懿训斥说:“稚子何知?速退!”

  于是司马懿的大军就此撤退,而诸葛亮的西城也得到了保全,而司马懿为何会撤军更是引起了后世很多的争议,因为这里有很多的疑点,而有人认为其中最大的疑点就是城楼上的两童子,他们作为小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表情,那一副淡定的样子很难伪装。

  所以让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必定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在想了很久以后终于想明白,诸葛亮确实肯定自己不敢进攻,所以他与身边的小孩都有恃无恐,而自己也确实是不敢进攻,毕竟一旦没了对手,那么作为大将的自己也就难免“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

  当然,空城计只是出自《三国演义》的杜撰,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并未运用,他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魏的统帅是曹真,先锋是张郃,司马懿此时尚且在千里之外的洛阳,自然也无从中计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