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废掉太子为什么会那么难?原因有几点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为什么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历史上废掉太子的故事。
废立太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历史上能够有本事废掉太子的,是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狠人加牛人!
什么是太子?太子就是皇朝未来的接班人!是皇帝名正言顺的接班人。
作为皇帝所要考虑的,是一个王朝的千年大计,所以,他一定会选择诸多儿子中最杰出、最睿智、最符合未来皇帝标准的作为继承人。
每个太子被立为储君前,都经历了无数的算计、承诺、博弈、交易。立太子不容易,废太子更难!
太子往往有强大的外援
刘邦建西汉之后,立刘盈为太子,晚年却因为宠爱戚夫人,欲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他琢磨着想要废掉刘盈。当他跟群臣商量时,却遭到了强大的阻力。
这股阻力,一部分来自于刘盈的母亲吕后和他背后的力量。吕雉嫁给刘邦之后,吕氏举族加入刘邦麾下,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无数战功。
另一部分阻力来自于功臣集团。刘盈当太子,最符合他们的利益。作为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们,不可能接受刘如意接任皇位。
而且,这些功臣集团,与吕后的私人关系非常好,很多都是丰沛的老朋友、老伙计,他们怎么可能坐视刘邦废太子呢?
太子占有大义名分
封建王朝非常注意礼法,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向来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通俗地说,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只要不是嫡子、长子,你再能干,能力再强,也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种继承原则,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权力交接的平稳,不至于因为争夺皇位继承权造成朝政的动荡。
很多时候,太子的人选是否贤明还真不那么重要,只要有一个成熟的治理架构,有一帮能干的大臣,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刘盈就占有着大义名人份。所以刘邦一说要废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周昌之言,斩钉截铁,刘邦大受震动。
更让刘邦想不到的是,隐居良久、不问朝政的张良,指点吕后请出了商山四皓。刘邦知大势不可为,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礼法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强大的世俗影响力。皇帝想要废太子,必须要考虑到其中的利害关系,谁愿意当一个被老百姓物议的“昏君”呢?
废掉太子,是伤筋动骨的大事
太子虽然不是皇帝,却因为特殊的身份地位,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有了自己的班底、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更牵扯到母族、妻族。
废掉一个太子,等于要灭掉一个利益集团,无数官员、重臣、外戚都要被清洗掉,朝廷秩序必然大乱,需要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才能够重新达到平稳状态。
不到真正动手,谁也无法预料到废掉太子引发的严重后果。这是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愿意付出的代价。
例如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之后,有多少朝臣或被贬、或下狱、或悄无声息地退出庙堂,又有多少人被牵连流放?
废掉一个太子,后面的皇帝会不会有样学样?况且,太子是皇帝亲自册立的,现在又亲手废掉,皇帝不要脸面吗?
太子是一个王朝倾尽全力培养的接班人,辅佐太子的臣子、太子的老师,哪个不是德高望重、位高权重?他们与太子紧紧的捆在了一起,若是要废太子,要不要动这些人?
正因为废掉太子困难重重,所以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真正被废掉的太子并不多。
自秦时算起,也就是刘据、杨勇、李承乾、胤礽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太子。
有时候,不是皇帝不想废掉太子,实在是骑虎难下啊!
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威望无双,对朝政掌控能力极强的皇帝,真的是太少了!
能够正大光明废掉太子的,是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牛人!别的还是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