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顿国的领土在哪?最后是如何被灭亡的?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接下来听听为什么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在春秋时期,众多小国相继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这才有了后面的战国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顿国,就是在春秋时期被楚国消灭的。顿国是一个姬姓诸侯国,曾经依附于旁边的陈国,并最终在大国争霸的春秋时期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一

  首先,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古顿国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国之一。对此,在笔者看来,淮河流域,原先是商朝的重要区域。在取代商朝后,周武王将姬姓诸侯国分封到这一地区,自然是为了避免商朝势力的东山再起。

image.png

  除了顿国,周王朝还在这里分封了沈、项、息、番、蔡、道、蒋、曾、唐等诸多姬姓小国,促使其成为镇守周朝南疆的屏障。周初分封的这些诸侯小国,面积都不大。顿国的爵位为子爵,其封地面积不过二百五十平方里左右。按照周代的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禄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顿国国君在史料中被称作“顿子”,显示顿为第四等的小国。

  对此,在笔者看来,周朝诸侯国的爵位,和他们最初的封地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比如楚国和顿国一样,作为一个子爵诸侯国,一开始的封地都是比较小的。当然,楚国经过多位君主的努力,通过兼并周边的诸侯国,逐渐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疆域最为辽阔的诸侯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顿国来说,因为地处中原之地,并没有什么扩张空间,这导致顿国的疆域长期都是比较狭小的。

  二

  顿国在哪里?清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云:“顿国本在县(指商水县)北三十里,顿子迫于陈,南奔楚,自顿南徙,故曰南顿。”这段记载不仅指明了顿国的初封地、迁居地,而且也指明了顿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阶段。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都城在今河南商水县顿国故城,后为陈国所迫南迁,号南顿(今河南项城南顿镇),与陈国、项国、沈国等相邻。

  顿国北临妫姓陈国,东接姬姓项、沈,南与姬姓蔡国接壤。这些诸侯国的疆域在后来的诸侯争霸中处于变动之中。西周时期,周王朝具有强大的实力,能够约束各个诸侯国。在此背景下,顿国与周边诸侯国都能相安无事,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陈为大国,顿为小国,顿依附于陈,陈也需要顿国作为屏障。春秋早期,两国关系密切。并且,对于顿国来说,不仅依附于陈国,还和陈国进行了联姻,这自然有助于巩固顿国和陈国之间的关系,进而抗衡其他诸侯国。

image.png

  三

  从春秋初期开始,楚国就开始向中原地区扩张。对此,顿国作为弱小的诸侯国,在逐鹿中原的大国诸侯之间,对大国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摇摆不定,惶惶不可终日。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顿国本来依附于陈国,但是,在楚国向中原地区扩张之后,顿国背叛陈国,转而投靠了楚国。对于顿国的这一行为,陈国自然是非常不满。于是,陈国大军压境,遂使顿子失国,顿子逃奔到楚国求援并在楚国避难。

  具体何年陈国逐顿,史料语焉不详,估计应在公元前637年或者稍前。到了公元前637年秋,因为陈国在归顺楚国的同时又暗中勾结宋国,楚国君主遂接受顿子的求援,派遣大军攻打陈国。楚军在占领了焦、夷两地后,并在顿地修筑新城后回国。对此,《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记载:“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取焦、夷,城顿而还。”到了公元前635年,楚国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陈国包围,护送顿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顿子复国。

  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楚国帮助顿国复国。但是,这只是楚国称霸中原的权宜之计。对于顿国来说,终究无法避免被楚国吞并的结局。

  四

  最后,顿国复国之后,实力更加衰落,从而完全沦为楚国的附庸。到了公元前569年夏,楚国派遣大军进攻陈国,同时命令顿国去攻打陈国,为此,陈国包围顿国。对此,《左传·襄公四年》中记载:“楚人使顿间陈而侵伐之,故陈人围顿。”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陈、顿、沈、蔡等诸侯国都慑服于强楚,并多次随其征伐其他诸侯国。

image.png

  到了公元前496年2月,顿国的君主准备投靠晋国,于是顿国便背叛了楚国,并和陈国断绝了关系。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长期争霸,也是在争夺更多小国的臣服。现在,顿国背叛了自己,倒向了晋国,楚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公元前496年前后,楚国便在陈国的帮助下发兵灭掉了顿国,使其纳入了楚国版图。对于顿国来说,也在春秋后期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