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样的 他真的有小说中的那么厉害吗
对历史上的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无论是真实的历史上,还是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都是一个让我们后人顶礼膜拜的人物,他是政治家,更是军事家,用兵如神,神鬼莫测。他领导着相对弱小的蜀国,抗衡“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魏国,不仅守的好,还积极主动出击。诸葛亮本人,以及他的接班人姜维,曾经带领军队十余次的北伐中原,主动找魏国掐架。
掐架的结果,有收获,也有损失,历史上,对蜀国主动出击的行为一直争议不断。但在三国弱肉强食的背景下,蜀国存在了几十年时间没有被“老虎”魏国吞掉,而那位据说脑子有点呆的刘后主能做几十年太平天子,大约和诸葛亮的谋划是分不开的。
在《三国演义》的后半段,作者罗贯中为我们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最后死而后已了。
但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的确是六次北伐,但并没有六出祁山。
诸葛亮到底几出祁山,他为什么要走祁山这条道,这个,与蜀国建国以后制定的长期消耗、离间魏国,扮猪吃老虎的国策有很大关系。
在刘备正式称帝的第一年,章武元年(221年),蜀汉发生了一件事,刘备封五虎大将之一的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马超是西凉军阀马腾的儿子,全家被曹操所害,先归顺张鲁,后归顺刘备。
州牧在汉代是州级单位的最高行政长官,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刘备为什么要封他为凉州牧呢?当时的凉州根本不在蜀汉的手里。
这实际上暗示了蜀汉下一步的军事行动的目标:陇右和凉州地区。
刘备还曾经对孙权说过,等他拿下了凉州,才会把荆州还给东吴,这更一步印证了蜀汉地区对陇右和凉州地区的渴望。
刘备和蜀汉政权为什么志在拿下陇右和凉州地区呢,因为这样就可以卡住曹魏的命脉。
第一,曹魏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基础相对薄弱。
陇右凉州地区从东汉中期汉羌战争之后,就长期处于半割据状态,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以马腾、韩遂为代表的凉州军阀,自立为王,和曹魏长期对抗,到曹操晚年,这一地区才归曹魏所有,曹魏在这里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
第二,陇右凉州地区民族众多,各种势力盘根错节。
这一地区自古就是胡汉交界杂居的地区,东汉中期以后,少数民族势力在这一地区抬头很快,而恰好,马超的父亲马腾世居西凉,和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关系不一般,现在虽然马超已经归顺蜀汉了,但这些关系还可以善加利用,让这些少数民族成为蜀汉对抗曹魏的盟友。
第三,蜀汉和陇右之间的岐山道,地形相对平坦,适合大部队行军。
而且,突袭陇右和凉州还有很多好处,这里地近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也算是个物产丰盈的地方,可以解决蜀国北伐最头疼的行军物资补给问题。
蜀汉的意图,曹魏也是知道的,而且魏国的皇帝更清楚的是,他们虽然取得了陇右和凉州地区的控制权,但没有彻底降服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如果这些人受到了蜀国的拉拢起来闹事,后院起火,会直接威胁曹魏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
于是,刘备和诸葛亮制定并且不断执行这一策略,诸葛亮屡屡从祁山道进攻陇右和凉州地区,一方面占城、迁徙人口,搬运物资,一方面鼓动当地的少数民族和曹魏对抗。
特别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一下子就占领了陇右地区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要不是司马懿及时出山,占领街亭,蜀汉的“扮猪吃老虎”政策就会大获成功。
自此以后,曹魏不得不将自己在关中地区的驻军搬出一部分驻守陇右。
曹魏一分兵,高兴的就是诸葛亮和蜀国人了,他们自此就有了两种选择:
要么,继续走祁山道,继续以陇右和凉州为目标消耗曹魏。
要么,走距离关中更近的斜谷道,直接威胁关中和汉朝旧都长安。
在之后的北伐里,诸葛亮姜维等人经常虚虚实实,分兵而进。
而诸葛亮第六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北伐时,也许是觉得自己时日无头,想尽快完成北伐任务,诸葛亮这次没有分兵,而是带着全部主力直接出斜谷道,但不幸被司马懿提前发现,堵死在了五丈原,最后含恨而逝。
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预备之固。国力相对虚弱的蜀国,靠着这手“绵里带针”的军事策略,抗衡着强大的魏国,最后,也只比魏国少存在了四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