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完璧归赵是怎么样的?背后隐藏了什么真相?
完璧归赵应该说是一个比较为人熟知的典故。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外交,弱的一方通常只能忍气吞声的受辱。唐雎曾以牺牲生命的方式,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他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以这样的气势吓到秦王。
这时大家肯定还会想到另一个经典的外交《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了保住自己国家的瑰宝,只身前往敌国,最后不但保住了和氏璧,还没让赵国受辱。但这真的是一次成功的外交吗?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完璧归赵》的故事。
在公元前281年,此时赵国的君主是赵惠文王赵何。赵王从楚国得到了和氏璧,他将和氏璧视如珍宝。但不知为何被秦王(此时的秦国君主是秦昭襄王嬴稷)得去了消息,便派人带了一封信给赵王,写到: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玉。
赵王因此非常的头疼,大家都知道秦王非常的狡猾。所以赵王害怕,秦王就算得到了玉也不会割地给他,但如果不给又害怕两国交恶,秦王带兵攻打。便与大臣们商量,可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拿出主意。
在其他人的推荐之下,赵王召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听后便决定主动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与秦王交涉。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到:“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于是赵王便应允了这件事,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还有使者前去秦国。
到了秦国之后。秦王甚至没有在宫殿内接见他们,只是在章台宫。但蔺相如仍然将壁献给秦王观看,秦王和秦国周围的大臣,看到和氏璧之后,无不称赞,但没有一个人提到信中所说的要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便以和氏璧有瑕疵的理由,让和氏璧重新回到自己的手中,突然生气起来,边作势要将和氏璧打碎,边说到:“秦王不讲信用,也没有做到大国该有的礼数,要求秦王也要像赵王那样斋戒五天。并且要在大殿内接见他们。”
秦王看蔺相如要把和氏璧打碎,也急了起来,马上让人拿地图割地,然后许诺自己会斋戒五天。
蔺相如趁着这个时间,让使者带着和氏璧偷偷回到了赵国。五天过后,蔺相如来到大殿内,对秦王说到:“和氏璧对我们国家来说非常贵重,我实在害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于是便让人带着壁回去了。如果大王真的想要和氏璧,便先把城池割给赵国,在派使者前去赵国取壁,秦国如此强大,赵国怎么可能敢欺骗呢?至于我欺骗了大王,愿意受汤镬之刑。”
秦王听后,觉得现在杀了蔺相如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友情,于是便放蔺相如回去了,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
但在《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这件事,就变得耐人寻味了起来。试想一下,秦王非常想要得到和氏璧,经历了如此的大动干戈,又是斋戒,又是祭拜的,到最后,不仅没有得到和氏璧。反而还受了赵国一个小小官臣的侮辱,他怎么可能会善罢甘休,而且最开始就提到了,秦王非常的狡猾。到最后,他只是和周围的大臣相视而笑?
这说明秦王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想要的根本就不是赵国的和氏璧,而是探探赵国的兵力。
表面上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成功地回到了赵国,但其实蔺相如的举动,已经说明了,赵国已经不像从前那般强大,不敢跟现在的秦国开战,只能忍气吞声。所以秦王才没有杀掉蔺相如,而是开心地放他回去,因为他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了。
秦国在第二年,便对赵国发动了战争,一举剿灭了赵国势力。这一切都是秦王的计谋,赵王还是太年轻了。
秦国也曾用同样的招数,去试探了齐国的兵力。他派使者带着一副玉连环到齐国,希望齐王可以帮他解开,当时齐国的国君是田建,他本身没什么能力,但她的母亲君王后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
在齐王费尽心思都没办法打开的时候,君王后当着使者的面,将玉连环打碎了。使者觉得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妥,但她却对使者说到:“秦王给我们出的难题,我们解决了,难道不该感谢我们吗?”
使者将消息带回秦国后,秦王便知道齐国暂时并不好惹,于是没有发动进攻。
这就是国君的帝王权术,每件事每句话都有他背后的计谋,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