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唐刀四制指的是什么?有何用途?
关注过“唐刀”的朋友对“唐刀四制”一定都不陌生,这个记载来自于《唐六典》。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
唐刀四制是指唐刀的四种形制,“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其中仪刀主要用于各种仪式,更像是装饰品;障刀因形制有争议,主要用于技击还是战场暂无法判断;横刀则是常备战刀,主要用于内卫部队或主战武器;陌刀则属于特种刀,乃是唐朝军队最为著名的利器。唐刀四制之中,无疑以陌刀最为有名,且更有历史意义。
仪刀:礼仪用刀
仪刀是皇帝仪仗、禁卫所持的刀,通常以木或金银制成,只是用于仪式,并不适用于战场,故而不算是军队的常备武器。
四种唐刀只有仪刀带环
仪刀的特点是长且威严,刀柄有皇家象征的龙凤环。因仪刀的长度通常达到了1.2至1.7米,不仅无法悬挂在腰间,且很难长时间单手所持,故而一般情况下都是双手持刀,竖着触地,有点类似于杵拐杖。在唐代壁画中,仪刀刀尖着地,而刀柄的高度却通常都达到了脸部。
仪刀不仅形制较大,且通常“装以金银”,可以说是用来体现大唐威仪、富有的武器,也因如此,仪刀并不适用于战场,通常只出现在重要的礼仪场合。例如唐朝的壁画中,仪刀便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朝与外国来往极为频繁,故而这种精美的环首大刀,也得以通过各国使臣的往来而流向四方,从而对高丽、日本和吐蕃等国家造成了较大影响。不过,随着唐朝的衰落,仪刀也逐渐消失和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障刀:技击武器或主战武器
由于障刀至今没有实物出土,故而关于其具体形制和形态,目前仍有争论。不过,其主要作用便是“盖用障身以御敌”,由此可见,障刀应该是作为搏斗拼杀的一种常用武器。
关于障刀的形制,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则恰好截然相反:
形制一:短小轻快
1、短小轻快。这种观点认为,障刀是一种类似于匕首或日本刀中的胁差,长度仅有15厘米至50厘米左右,主要特点便是短小灵活,从而利于近身搏斗。通常在双方近身搏斗,而长兵器不便使用的情况下使用。至于“盖用障身以御敌”,则是指因刀身过于短小,使用时整个身子和刀都要迎向敌人。
2、宽大霸气。这种观点认为,障刀是一种类似于日本野太刀的唐刀,“盖用障身以御敌”是指以刀身遇敌,从而扫清障碍,因而认为障刀应该是一种比较霸气的宽刃唐刀,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大砍刀。间接证据是,唐朝时期百姓用来清扫障碍的“畲刀”便是一种宽刃大刀。
形制二:宽大霸气
不管形制如何,从“盖用障身以御敌”这句话了来看,障刀应该主要用于搏斗。不同的是,如果是短刀,那么应该便主要用于技击;可如果是长刀,则极有可能是军队的主战武器之一,用于劈砍绞杀,威力也大于横刀。
横刀:主战武器或内卫装备(因障刀作用而定)
横刀是隋唐时期军队士兵的一种常用佩刀,不过由于《唐六典》中只说横刀为佩刀,却并没有关于战刀、杀敌一类的描述,因而普遍认为横刀主要装备于皇宫士兵、衙役、捕快、守城站岗士兵、巡逻士兵等。
横刀的特点是朴实实用,刀长多为60厘米至80厘米,其从汉朝的“环首刀”改进而来,去掉了汉朝刀柄尾部的环,而将短柄加长为可双手实用的长柄,从而使其变成了可双手实用的窄刃厚脊直刀。在形状上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日本刀”,不过唐刀的刀身和刀锋更加平直,不像日本刀那样带有弧度。
由于障刀的定位尚有争议,故而对于横刀的主要用途,也产生了两种说法:
如果说障刀是那种短小灵活的短刀,主要用于近身御敌,那么横刀便应该是军队主战刀,虽说60至80厘米的刀身有点短,但狭窄的刀身不仅可用于劈砍,还可以用于直刺。
而如果障刀是那种宽大霸气的大刀,乃是真正的主战刀,那么横刀便应该主要用于内卫部队,其相对于厚重的大刀来说,横刀兼具了灵活和杀伤的能力。
陌刀:著名的主战兵器
陌刀是一种典型的战刀,从唐高宗调露前后至开元十年之间开始流行,其主要作用便是为了对付拥有大量骑兵的突厥等少数民族军队,乃是唐朝重装步兵的常用武器。
陌刀的特点就是霸气和杀伤力巨大,不过由于陌刀大多为各节度使自制,因而其形制并不统一。有刀身极长的斩马剑升级版,也有刀柄可拆卸的长柄刀,还有刀柄极长而刀身特短的三尖两刃式。
不过,不论形制如何,陌刀绝对是唐朝军队中杀伤力极为巨大的一种兵器,陌刀军便成为了少有的可以作为单独打击力量存在的单一兵种,即使对于骑兵也具有极大的克制作用。纵观唐朝的战争史,陌刀军的参战,总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裴行俭的陌刀壮士、李嗣业的陌刀队。
陌刀可以说在唐中期为唐军的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战的历史上,陌刀一定程度改善了己方战马不精的劣势,发挥出了步兵多的优势。不过,到了宋朝时期,由于陌刀制作工艺繁琐,再加上新式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等兵器的诞生和装备,豪壮的陌刀逐渐成为了奢侈的战争器材,最终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唐刀四制之中,应该以陌刀最为有名,且更有历史意义,因为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步兵对战骑兵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