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能在不利的形势下,与突厥签订“渭水之盟”?
李世民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唐大宗李世民(公元598年一公元649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公元626年一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他曾在唐初发生的泾阳之战中,在己方处于不利的形势下,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量,竟能与突厥的颉利可汗签订“渭水之盟",成功逼退兵力和实力远远胜于自己的二十万突厥大军。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突厥是隋朝和唐初,北方的一个强大的民族,它分为东、西两部分,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隋末唐初,东突厥经常发兵南下,骚扰内地。北方的割据集团都极力同它和好,甚至向它称臣,每年送很多财物给它。
唐朝初年,立国基础不牢,既要镇压农民起义,又要消灭割据集团,也曾经向突厥称臣,送给它大批财物和劳动人手。突厥却不以为满足,常常向唐朝发动进攻,骚扰唐朝。随着唐朝统一事业发展,疆域扩大,突厥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不断要求增加朝贡。
公元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自己就皇帝位,这就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到20天,突厥人认为中原又出现混乱,想趁乱打劫。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立即亲率20万骑兵南下,首先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武功。唐朝都城长安受到了威胁,长安城戒严。接着突厥大军攻进高陵。李世民派出心腹,战功卓著的勇将尉迟恭,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恭也非常给力,抵达前线后不负重望,立刻组织反功,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恭一马当先,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斩杀突厥骑兵一千余人。
虽然,尉迟恭在泾阳之战获得了小胜,但仍未遏制突厥大军前进的步伐。颉利可汗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边。突厥20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刚即位,内部不稳,一定无力抵抗,使先派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100万突厥大兵马上就到。
由于突厥军队来得突然,唐朝没有做好准备,京师兵力空虚,区区几万人马根本不堪一击。然而,身经百战的李世民知道消极溃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刺激突厥的入侵野心。于是,唐太宗干脆横下心来,决定用“疑兵之计”,威吓颉利可汗,逼其退兵。唐太宗亲自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6名将领,骑马来到渭水边的便桥上,指名要颉利出来对话。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已经订立了盟约,几年来还给你们很多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来犯?”
这时,唐军的大队人马也抵达了桥边,旌旗招展,铠甲明亮耀眼,遮蔽原野。唐军虽然人数众多,却丝毫不显杂乱,他们军容严整,仪态威武。
颉利听了李世民的话后觉得理亏,又眼看李世民气度非凡,泰然自若,而唐军严阵以待,众志成城。不禁地怀疑是否设有伏兵,并且这时突厥军队已作战多时,早已疲惫不堪了。
颉利害怕了,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斩杀白马重新订立盟约即渭水之盟。接着,颉利只好就退兵了,一场大战终于偃旗息鼓了。回到家乡的颉利可汗还向唐王朝进献了马三千匹,羊万只。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畜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