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成功的明君,为什么后世皇帝却不爱模仿他呢?

  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古时候皇帝的榜样。李世民创建的“贞观之治”,也被后世的皇帝当成最成功的政治蓝本。

image.png

  不过,虽然李世民是所有后世皇帝的榜样,但是,后世皇帝学习李世民的却很少。而且比如像顺治皇帝这样的,当时他让大臣们选一个历史上的皇帝给他学习,大臣们选出的皇帝是李世民,认为作为榜样皇帝,学习他是所有贤明的君主应该做的事情。可是顺治皇帝却说,他不愿意学习李世民,他要学朱元璋。而朱元璋明显是个听不见其他人意见的皇帝,但顺治帝反倒公开说要学习他。

  后世的皇帝,夸赞李世民的也不少。不过他们对李世民的夸赞,却显得有些别有用心。

  比如成吉思汗曾夸赞:“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很明显,成吉思汗在这里,只是肯定唐太宗会打仗这一点。对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及善于纳谏,并没有说。

  比如朱棣夸赞李世民:“若唐文皇帝,倡义靖难,定天下于一。”朱棣在这里说的是什么,是唐太宗的“靖难”,实际上,朱棣和李世民有同样的经历,都是通过夺位获得天下的。李世民杀了他的哥哥东宫太子李建成,因而自己当了太子,最后自己获得了天下。朱棣则是造反,夺了他侄儿的太子之位,获得了天下。朱棣确实把李世民当成榜样。不过不是把贞观之治当成榜样,而是把李世民的“靖难”当成榜样,这显然是学歪了。

image.png

  比如朱见深也夸赞李世民:“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朱见深在夸赞李世民的同时,却又在批评他,说他有愧于“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之道”。就算朱见深夸奖李世民,实际上朱见深自己从来没有跟着李世民学习过。他当了皇帝以后,就整天躲在后宫之中,花天酒地。连当时的首辅万安,没什么事做,也天天研究如何给李世民进献春药。整个明朝皇帝不愿意上朝的传统,就是从朱见深开始的。很明显,朱见深这个人,就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再比如康熙曾夸赞李世民:“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康熙谈的就是,李世民的做法,能够确保君臣关系融洽,这一点,是说到了要害的。不过我们也需要看到,康熙这里特别强调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上下”关系,是“父子”关系。要求的就是臣子要做到臣子的本分,不能僭越。只有在这种不能僭越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君臣之间“情谊浃洽”。

  从以上我们所举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实际上虽然古时候皇帝都把李世民当成榜样,但是却都没有认真地去学。有一些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不行动。有一些则是捡有利于自己的来说。对李世民贞观之治最核心的内容“善于纳谏”这一点,所有的皇帝,基本上都没有说。

  那么,为什么古时候的皇帝不愿意跟着学习呢?

  根本的原因,是由皇权制度造成的。皇权制度,是一种集权制度,是要把天下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皇帝的手里,让大臣都要听皇帝的意见,按照皇帝的意见来做事情。

  李世民的善于纳谏,后世的很多皇帝,都是做不到的。这实际上相当于皇帝必须要采纳大臣的意见。如果皇帝想做一件事,而大臣不同意,那么皇帝也不可能实施。显然,这是一种对皇权的破坏,对中央集权的破坏。

  有人可能会说,李世民也是皇帝,也需要中央集权,为什么他却能够听从大臣的意见呢?这当然与李世民个人性格有关,也与唐朝作为一个开放的朝代有关。同时,由于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政变当上皇帝的,因此他当了皇帝以后,试图消弭各方矛盾,同时也是要确定自己良好的历史地位。因此,才特别注重察纳雅言。也因此成就了贞观之治。

  后世的那些皇帝们,没有李世民这样的背景,而且他们更想加强中央集权。因此,最终后世都没人愿意主动学习李世民,也几乎没有再出现过贞观之治这样的政治图景。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